多重语境下的音乐传承人及其身份认同 ——以蒙古族四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伊丹扎布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8 04:09
中国传统文化有“先人的荣誉,后人的追求”的说法,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正是我们现今的追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开展以来,使处于“边缘群体”的民间艺人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也使这一具有“上承下传”文化功能意义的民间艺人,因非遗保护的特定历史机制而发生身份角色转换,被赋予了具有国家表述性质的非遗传承人身份。与此同时,这些具有非遗身份的民间艺人,在社会各界关系的主导下,穿梭于不同场域中,交织在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关系内,并不断以具体的行为践行非遗文化的功能与意义。本文以蒙古族四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伊丹扎布为例,从不同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及身份与角色建构这一视角切入,结合宏观社会背景、文化变迁与个人生命史的描述分析,探讨伊丹扎布在多重语境下的身份转换历程及其身份认同问题。以个体关照群体,以微观窥视宏观,用伊丹扎布的身份变迁事例,研究探讨非遗传承人这一群体性的发展问题。至此,笔者将伊丹扎布放入一个时间流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他叙与自叙来探讨其身份转变的背后动因。分析伊丹扎布作为民间艺人,被高校请进校园进行民间音乐传承与教学,进而从农民蜕变为非遗传承人成为高校教师的过程。同时,在这些身份转变中使他如何按照...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伊丹扎布照片
图 1.3 伊丹扎布师承脉络图古贞葛根庙流散到民间的两位四胡艺流派,其中,伊丹扎布的老师图布乌这两个流派的四胡音乐风格,伊丹扎布(演奏)一个曲调,一人一个样的味道的曲子某种情况上音调是不一样的。一也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来拉琴的法,样的脾气的人拉什么样的动作这是改不音乐的演奏风格,与演奏者的脾气和承继,其音乐风格呈现为刚劲有力,术流派,音乐风格更洒脱、自然、热巴彦保力格 阿拉坦巴根朝鲁
在 2002 年 1 月份,旗里面文化局来电话,说中央电视台有人找,我去了,朱智忠来了,他就说:“诶呀,我来了 2、3 回,就找你,别人录的都不是你这个味道,今天我找到你了,可好嘞”,那时候朱智忠告诉我,让我过年后,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2002 年 6 月,我去了,朱智忠接我,领我去办节目、录音,我在中央电视台录了 6个小时,别人都说,我像老演员似的,演奏的是真正的民间味道,好多人都采访我,好多外国人,美国的、德国的、苏联的、蒙古国的都有。由口述可知,是朱智忠将伊丹扎布带出农村走进中央电视台,并对他的四胡音乐进录像、制作电视节目。伊丹扎布在中央电视台演出中,受到人们大量关注,其中包德国、苏联、蒙古国的国外人员,人们对他的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媒体的采访、宣传塑造下,使伊丹扎布的民间艺人称谓更像是一种身份、角色的象具有了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同时,这一系列的文化举措也使伊丹扎布,对份及所承载的四胡音乐进行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音乐思维的转变与丢失——作为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二泉映月》[J]. 张春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1)
[2]边界与身份:对一位老挝磨丁村民个人生活史的人类学研究[J]. 朱凌飞,段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角色期望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角色身份与传统性的作用[J]. 张若勇,刘光建,徐东亮,牛琬婕.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0)
[4]伊旦扎布和他的音乐生活——兼论民间艺人走进校园[J]. 王易欣. 品牌. 2014(10)
[5]论传承人的艺术家身份认同——以黄杨木雕传承人柯愈勄为个案[J]. 况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6]从民间艺术家到音乐教育家——平湖派琵琶传人杨少彝研究[J]. 石洋,任畅.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4(03)
[7]端公传承人的身份变迁与身份认同——基于湖北省利川市诸天村的调查[J]. 苏长鸿. 长江论坛. 2014(04)
[8]艺人、文本和语境——《格萨尔》的话语形态分析[J]. 诺布旺丹. 民族文学研究. 2013 (03)
[9]传统语境中的民间艺人——以邵梅罕为个案[J]. 赵伟. 现代交际. 2013(01)
[10]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J]. 吕炳强. 社会. 2011(04)
博士论文
[1]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 戎龚停.南京艺术学院 2013
[2]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 陈蓓丽.华东理工大学 2013
[3]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 曾澜.复旦大学 2012
[4]语境论视野下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D]. 王能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朱勤甫及其鼓技研究[D]. 吴思雨.上海音乐学院 2017
[2]生活史视角下的艺术之路[D]. 魏惠琴.云南艺术学院 2015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D]. 卓玥.广西民族大学 2014
[4]民间艺人的角色研究[D]. 孔军.山东大学 2014
[5]赵双虎四胡艺术研究[D]. 包爱玲.内蒙古大学 2014
[6]民间艺人生活与艺术变迁研究[D]. 赵伟.云南艺术学院 2013
[7]韩起祥陕北说书艺术研究[D]. 高娜.延安大学 2013
[8]“书写”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自我身份认同[D]. 程霞.辽宁大学 2013
[9]古韵的回响[D]. 闫若彧.西安音乐学院 2011
[10]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D]. 陈紫.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
本文编号:2984243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伊丹扎布照片
图 1.3 伊丹扎布师承脉络图古贞葛根庙流散到民间的两位四胡艺流派,其中,伊丹扎布的老师图布乌这两个流派的四胡音乐风格,伊丹扎布(演奏)一个曲调,一人一个样的味道的曲子某种情况上音调是不一样的。一也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来拉琴的法,样的脾气的人拉什么样的动作这是改不音乐的演奏风格,与演奏者的脾气和承继,其音乐风格呈现为刚劲有力,术流派,音乐风格更洒脱、自然、热巴彦保力格 阿拉坦巴根朝鲁
在 2002 年 1 月份,旗里面文化局来电话,说中央电视台有人找,我去了,朱智忠来了,他就说:“诶呀,我来了 2、3 回,就找你,别人录的都不是你这个味道,今天我找到你了,可好嘞”,那时候朱智忠告诉我,让我过年后,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2002 年 6 月,我去了,朱智忠接我,领我去办节目、录音,我在中央电视台录了 6个小时,别人都说,我像老演员似的,演奏的是真正的民间味道,好多人都采访我,好多外国人,美国的、德国的、苏联的、蒙古国的都有。由口述可知,是朱智忠将伊丹扎布带出农村走进中央电视台,并对他的四胡音乐进录像、制作电视节目。伊丹扎布在中央电视台演出中,受到人们大量关注,其中包德国、苏联、蒙古国的国外人员,人们对他的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媒体的采访、宣传塑造下,使伊丹扎布的民间艺人称谓更像是一种身份、角色的象具有了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同时,这一系列的文化举措也使伊丹扎布,对份及所承载的四胡音乐进行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音乐思维的转变与丢失——作为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二泉映月》[J]. 张春蕾.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1)
[2]边界与身份:对一位老挝磨丁村民个人生活史的人类学研究[J]. 朱凌飞,段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角色期望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角色身份与传统性的作用[J]. 张若勇,刘光建,徐东亮,牛琬婕.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0)
[4]伊旦扎布和他的音乐生活——兼论民间艺人走进校园[J]. 王易欣. 品牌. 2014(10)
[5]论传承人的艺术家身份认同——以黄杨木雕传承人柯愈勄为个案[J]. 况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6]从民间艺术家到音乐教育家——平湖派琵琶传人杨少彝研究[J]. 石洋,任畅.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4(03)
[7]端公传承人的身份变迁与身份认同——基于湖北省利川市诸天村的调查[J]. 苏长鸿. 长江论坛. 2014(04)
[8]艺人、文本和语境——《格萨尔》的话语形态分析[J]. 诺布旺丹. 民族文学研究. 2013 (03)
[9]传统语境中的民间艺人——以邵梅罕为个案[J]. 赵伟. 现代交际. 2013(01)
[10]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J]. 吕炳强. 社会. 2011(04)
博士论文
[1]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 戎龚停.南京艺术学院 2013
[2]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 陈蓓丽.华东理工大学 2013
[3]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 曾澜.复旦大学 2012
[4]语境论视野下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D]. 王能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朱勤甫及其鼓技研究[D]. 吴思雨.上海音乐学院 2017
[2]生活史视角下的艺术之路[D]. 魏惠琴.云南艺术学院 2015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D]. 卓玥.广西民族大学 2014
[4]民间艺人的角色研究[D]. 孔军.山东大学 2014
[5]赵双虎四胡艺术研究[D]. 包爱玲.内蒙古大学 2014
[6]民间艺人生活与艺术变迁研究[D]. 赵伟.云南艺术学院 2013
[7]韩起祥陕北说书艺术研究[D]. 高娜.延安大学 2013
[8]“书写”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自我身份认同[D]. 程霞.辽宁大学 2013
[9]古韵的回响[D]. 闫若彧.西安音乐学院 2011
[10]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D]. 陈紫.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
本文编号:2984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8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