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双钢琴作品《塔兰泰拉》的音乐创作特征及演奏处理
发布时间:2021-01-23 19:57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奇才,他即是钢琴家又是作曲家,他的创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写作手法,但是又有深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底蕴,其很多作品都拥有史诗般壮阔的音乐风格。其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创作早期就写了双钢琴作品《第一号组曲》和《第二组曲》,后者不论在音乐旋律和技术技巧上都远超与前者。本人选择的《塔兰泰拉》是《第二组曲》的第四首,乐曲有着丰富的乐思和极快的速度,两架钢琴之间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磨合。作为本人的音乐会曲目,对其双钢琴作品《塔兰泰拉》领会颇深。在本文中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他的个人生平以及双钢琴作品《塔兰泰拉》的创作背景,作品是在他从意大利度假回来以后创作的,在乐曲里可以找到意大利音乐元素;第二部分就着重叙述这个作品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了旋律特征、持续音的运用特征和八度重叠的织体特征,拉赫虽然身处音乐流派纷呈的时代,但他对传统的写作手法情有独钟。在这首乐曲里旋律主要以传统的二度进行为主,很多的时候采用级进的方式进行旋律写作;而两架琴互为补充的持续音可以明确音乐功能,这也是拉赫音乐创作中传统手法的一中;色彩丰富的八度叠置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第三部分则是对这个作...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拉赫玛尼诺夫双钢琴《塔兰泰拉》简述
(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二)双钢琴《塔兰泰拉》的创作背景
二、拉赫玛尼诺夫《塔兰泰拉》的音乐创作特征
(一)以二度进行为主的旋律特征
(二)持续音的运用特征
(三)八度重叠的织体特征
三、拉赫玛尼诺夫《塔兰泰拉》的演奏处理
(一)和弦的演奏处理
(二)力度对比的演奏处理
(三)整体结构把握的演奏处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音乐会曲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J]. 路远. 音乐时空. 2015(22)
[2]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g小调前奏曲》op.23 no.5的演绎分析[J]. 郭瑞玺. 大舞台. 2015(03)
[3]简析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梦》的和声特点[J]. 卢彦辰. 大众文艺. 2013(10)
[4]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声乐浪漫曲的演奏特征[J]. 郑明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
[5]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之3的演奏分析[J]. 曹桂红. 乐器. 2010(12)
[6]裂谷中依旧主音常鸣——从反传统浪潮中坚持共性写作的拉赫马尼诺夫及其作品看结构性音乐史[J]. 郝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04)
[7]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变奏手法分析[J]. 关欣. 音乐创作. 2009(06)
[8]“无词歌”在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中的创作应用——试析音画练习曲OP.33No.5中“无词歌”的体现[J]. 孙莱. 黄河之声. 2009(20)
[9]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和声技法[J]. 张媛. 齐鲁艺苑. 2009(01)
[10]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J]. 王金哲. 音乐天地. 2008(06)
硕士论文
[1]《末日经》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引用、内涵及演奏探究[D]. 孙冰洁.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音乐创作与演奏分析[D]. 李莉.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研究[D]. 史文静.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D]. 周彦.中国音乐学院 2011
[5]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的分析与个案研究[D]. 陶远.西安音乐学院 2009
[6]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研究[D]. 李雅楠.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卡巴列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比较分析[D]. 任薇.南京艺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2995833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拉赫玛尼诺夫双钢琴《塔兰泰拉》简述
(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二)双钢琴《塔兰泰拉》的创作背景
二、拉赫玛尼诺夫《塔兰泰拉》的音乐创作特征
(一)以二度进行为主的旋律特征
(二)持续音的运用特征
(三)八度重叠的织体特征
三、拉赫玛尼诺夫《塔兰泰拉》的演奏处理
(一)和弦的演奏处理
(二)力度对比的演奏处理
(三)整体结构把握的演奏处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音乐会曲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悲歌》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J]. 路远. 音乐时空. 2015(22)
[2]拉赫马尼诺夫钢琴曲《g小调前奏曲》op.23 no.5的演绎分析[J]. 郭瑞玺. 大舞台. 2015(03)
[3]简析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梦》的和声特点[J]. 卢彦辰. 大众文艺. 2013(10)
[4]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声乐浪漫曲的演奏特征[J]. 郑明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
[5]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之3的演奏分析[J]. 曹桂红. 乐器. 2010(12)
[6]裂谷中依旧主音常鸣——从反传统浪潮中坚持共性写作的拉赫马尼诺夫及其作品看结构性音乐史[J]. 郝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04)
[7]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变奏手法分析[J]. 关欣. 音乐创作. 2009(06)
[8]“无词歌”在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中的创作应用——试析音画练习曲OP.33No.5中“无词歌”的体现[J]. 孙莱. 黄河之声. 2009(20)
[9]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和声技法[J]. 张媛. 齐鲁艺苑. 2009(01)
[10]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J]. 王金哲. 音乐天地. 2008(06)
硕士论文
[1]《末日经》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引用、内涵及演奏探究[D]. 孙冰洁.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音乐创作与演奏分析[D]. 李莉.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研究[D]. 史文静.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D]. 周彦.中国音乐学院 2011
[5]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的分析与个案研究[D]. 陶远.西安音乐学院 2009
[6]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研究[D]. 李雅楠.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卡巴列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比较分析[D]. 任薇.南京艺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2995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9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