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从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看勋伯格向无调性的创作思维转型

发布时间:2021-06-29 11:42
  对于勋伯格在20世纪初走向"无调性"音乐的举动,虽可以从他个人的视角进行反观,洞察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进而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但如果从历史哲学思潮的视角进行宏观性考察,则会发现他所做的这些实际上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关联。从19世纪中叶理性主义思潮的日渐衰落,到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以及艺术理论家里格耳和沃林格为代表的非理性时代,再到康定斯基和勋伯格的艺术理念,可以看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盛对勋伯格向"无调性"的转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与勋伯格"不协和音的解放"及十二音音乐在思维层面达成一致,也最终导致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哲学转向。 

【文章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36(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走向“无调性”的勋伯格
二、向非理性主义哲学转向与勋伯格的调性突破
三、无调性音乐的全新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弥散的星丛与否定的表现——勋伯格无调性音乐中音高关系的哲学-美学运思[J]. 何宽钊.  音乐探索. 2013(01)
[2]我的演进[J]. 勋伯格,郑英烈.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8(02)

硕士论文
[1]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新解[D]. 张晶晶.中央音乐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256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256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