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在跨文化中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1-09-17 06:36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西安,跨越中亚,西到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现代丝绸之路有三条交通路线,最初古丝绸之路是运输古代丝绸、瓷器而得名,后来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东侧,地处于咽喉要道,各国之间繁荣的商业贸易交流,多元文化在敦煌聚焦,因此从古至今敦煌都是各种文化相互交往得重镇之地,是古代通往中原唯一要道,也因文化多元而辉煌。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地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敦煌和新疆地区,”这说明了敦煌文化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多元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包容的精神内涵。敦煌、敦煌文化、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中乐舞都是历史佐证。笔者主要是通过论述敦煌莫高窟中壁画乐舞部分,以莫高窟乐舞作为线索,探析敦煌历史文化脉络,从石窟乐舞壁画中分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往来、交互、融合。同时运用跨文化和跨文化互动的概念探析莫高...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在跨文化中的流变


图2.2)??得以胜出的因,地理环境因素作为基点,这是也是各个诸侯争夺地域之一,加上??

排箫,腰鼓,琵琶,乐器


第3章跨文化中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是一种真实,有可能存在的实情,经典中的一虚一实,舞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为什么众都在研究,首先在石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再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从为了敦煌石窟乐舞的经典。??特征的乐舞飞天是众多敦煌石窟壁画里最为著名的一丝带,身穿裙衣,时有升飞,时有降飞,曼妙多姿、她起源于印度佛教,是梵名“乾闼婆”和“紧那罗”雌“香音神”。在印度教中,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香气的男性神灵,负责为众祌在宫殿里奏发美丽音乐,魔术师也叫乾闼婆,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煌莫高窟中经过时间、空间外来文化融合,各个时期飞个性,所以就飞天在石窟中就高达六千至七千身,其飞天,六手飞天,环绕飞天、捂耳飞天、上行飞天与下

舞姿,观众,造型,道教


在共性中存有个性,所以就飞天在石窟中就高达六千至七千身,其种类也有很多??种,如:一字飞天,六手飞天,环绕飞天、捂耳飞天、上行飞天与下行飞天,“另??图3.1飞天乐伎??-种是手持乐器伴奏飞天如拍板飞天、腰鼓飞天、羯鼓飞天、排箫飞天、琵琶飞??天、生飞天等等”?,上文也有表述过飞天在敦煌壁画里出现平率较多,这也是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基本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飞天形象出现在壁画上,可见每??个时期对飞天的认可,所代表的含义,是每个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层面需求,??对美好生活一种向往,根据敦煌地理环境,由于处在国防边境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往西出行又是一片荒漠,地处唯一一条交通要道,人心所向对和平、安??定渴望和对生活美好向往,也只能在经过途中,在敦煌石窟中进行祈求,一达到??心灵的一种慰籍,其次还有一种说法,是生长与中国本土道教之源,在道教里羽??化祌仙之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文化合作,让中国舞蹈的形象更加鲜明——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J]. 曾婕.  舞蹈. 2016(06)
[2]跨文化合作争创世界一流——访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J]. 曾婕,高雁.  舞蹈. 2016(06)
[3]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舞蹈发展浅析[J]. 刘聪.  大众文艺. 2015(21)
[4]审美人类学:一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J]. 威尔弗雷德·范·丹姆,李修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03)
[5]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J]. 彭晓云,薛杨洋.  清华金融评论. 2015(09)
[6]因同而和:中国跨界民族舞蹈的文化认同——以景颇/克钦族“目瑙纵歌”为例[J]. 车延芬.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6)
[7]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 何平.  史学理论研究. 2014(04)
[8]跨文化比较与艺术[J]. 威尔弗莱德·范·丹姆,刘翔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03)
[9]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学科构想[J]. 王安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02)
[10]建构美美与共的周边外交[J]. 卫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04)

博士论文
[1]范式视阈下的跨文化适应理论[D]. 孙淑女.浙江大学 2015
[2]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 赵喜惠.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D]. 小鹿林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文化现代性引论[D]. 邓永芳.中共中央党校 2007
[5]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 高鸿.福建师范大学 2004
[6]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D]. 金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1

硕士论文
[1]从模仿到再现—析舞剧《丝路花雨》的艺术体现[D]. 计菲.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2]王克芬舞蹈史学研究[D]. 张提振.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3]敦煌乐舞文化的研究[D]. 姜侍沅.吉林艺术学院 2015
[4]所见中文文本敦煌乐舞艺术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D]. 朱若昀.西安音乐学院 2014
[5]先秦儒家乐舞美学思想研究[D]. 李月.西北师范大学 2013
[6]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D]. 张博.山东大学 2011
[7]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乐舞壁画研究[D]. 乔晴.武汉音乐学院 2010
[8]生命的诠释[D]. 刘莉.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有关西域乐舞文献和文物的互证与研究[D]. 韩小菲.新疆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98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398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