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琵琶演奏技术的规范性与音乐表现力的多元性

发布时间:2017-05-03 13:13

  本文关键词:论琵琶演奏技术的规范性与音乐表现力的多元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的音乐文化历经数千年。从劳动产生,到宗教祭祀,从宫廷典礼、娱乐,再到民间社火、休闲。岁月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和艰辛。一路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传承至今,使得我们得以从中尽享民族音乐之美。 琵琶音乐艺术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唐兴盛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包括乐谱、理论、演奏)体系。特别是近现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更是将乐器、乐谱以及演奏技法提高到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艺术的传承,除了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因素以外,科学的运用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规范的操作方式也是使艺术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的必要条件。 文章是作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对琵琶教学法的探索及研究,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和现行的琵琶教学法,并且提出了前人未解决的训练问题。 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分为五章,论文前两章是对于琵琶历史和形制的系统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琵琶乐器的发展过程。从第三章开始进入到琵琶教学法的探索及研究中。首先,从正确的角度论述琵琶演奏的形态与技法,然后从错误的角度论述在琵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学及演奏观点。并且谈到了正确演奏姿态的运用,如弹、挑、轮、扫、拂等等。第四章就琵琶教学中技巧的运用做出了阐释。要达到琵琶演奏的娴熟,必须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安排教学。本章就这一问题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一章从音乐本身出发,从琵琶音乐语言和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两方面对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作出作者自身的理解。
【关键词】:琵琶 演奏技巧 演奏风格 音乐表现力 教学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32.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1章 琵琶乐器的历史沿革9-11
  • 1.1 秦汉时期我国的琵琶9
  • 1.2 南北朝时期琵琶的交融和发展9
  • 1.3 琵琶唐代发展的高峰时期9-10
  • 1.4 明清时期的琵琶及大型琵琶套曲的创作形成10
  • 1.5 建国后琵琶的发展10-11
  • 第2章 琵琶的结构特点和常用演奏符号11-16
  • 2.1 琵琶的构造及各部位名称图11-12
  • 2.2 琵琶的定弦、音域12
  • 2.3 琵琶的常用符号12-16
  • 2.3.1 琵琶左手常用符号12-13
  • 2.3.2 琵琶右手常用符号13-16
  • 第3章 演奏形态与演奏技法16-25
  • 3.1 规范的演奏姿势和最佳状态的建立16-17
  • 3.2 不良形态的避免与纠正17
  • 3.3 右手的基本技法17-20
  • 3.3.1 右手手型基本概念的培养17-19
  • 3.3.2 弹、挑的基本概念19
  • 3.3.3 轮指的基本概念19-20
  • 3.3.4 扫拂的基本概念20
  • 3.3.5 汇组技法类的基本概念20
  • 3.4 左手基本技法概要20-25
  • 3.4.1 基本技法21-23
  • 3.4.1.1 左手基本形态的建立21-22
  • 3.4.1.2 左手手指的按音准则22-23
  • 3.4.1.3 把位概念的培养23
  • 3.4.1.4 换把的动态形成23
  • 3.4.2 表情技法23-25
  • 第4章 技巧的应用25-42
  • 4.1 弹挑—右手动作的基础25-33
  • 4.1.1 开发手指的运动能力25-29
  • 4.1.2 调动手腕的运动机能29-30
  • 4.1.3 手指触弦的感觉体验30-32
  • 4.1.3.1 触弦位置31
  • 4.1.3.2 触弦角度31-32
  • 4.1.3.3 触弦用峰32
  • 4.1.4 “臂重”—动作传输信号的综合体验32-33
  • 4.2 轮指—最具特色的演奏技巧33-37
  • 4.2.1 手指运动独立性的开发33-37
  • 4.3 右手多种技法的组合与协调37
  • 4.4 左手技法—构成音乐线条变化的基本形式37-42
  • 4.4.1 指力的开发37-38
  • 4.4.2 手指支撑力的重要性38-40
  • 4.4.3 换把—左手把位的动态移位40-42
  • 第5章 琵琶音乐表现力的多元性42-64
  • 5.1 琵琶音乐语言特性的界定42-57
  • 5.1.1 情感性语言42-46
  • 5.1.2 情景性语言46-49
  • 5.1.3 风格性特点49-57
  • 5.1.3.1 体裁性特点50-54
  • 5.1.3.2 地域性风格54-56
  • 5.1.3.3 时代性风格56-57
  • 5.2 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57-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莉萍;;琵琶的作用和演奏技巧[J];小演奏家;2006年12期

2 孙莉萍;;琵琶的演奏技巧及在甬剧伴奏中的运用[J];戏文;2007年02期

3 曲佳;;论琵琶演奏艺术[J];黄河之声;2010年23期

4 周静梅;琵琶教学管见[J];中国音乐;1983年02期

5 王化莉;琵琶在秦腔伴奏乐队中的运用[J];当代戏剧;1999年04期

6 尤丹;;锡剧中琵琶的应用[J];剧影月报;2009年04期

7 房思钊;;关于琵琶的音量[J];乐器;1988年02期

8 ;新型专利导型高音琵琶问世[J];人民音乐;1990年01期

9 段露影;浅析琵琶左手基本指法“吟”[J];安徽新戏;2001年06期

10 陈浮;;宰相之子愿做乐工[J];乐器;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珊;于洪志;徐慧;;琵琶左手指法演奏音色的声学浅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李晓鸣;;艺术专业琵琶教学之我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祖襄;;词曲艺术中的“一曲多用”及其影响下的琵琶音乐[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鑫;张晨;;琵琶中高频声辐射指向性测量[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培钧;;从唐诗解读胡人玉带板[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6 张劲夫;;关于“反弹琵琶”的成功试验——在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引进国外智力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A];张劲夫与引进国外智力[C];2007年

7 刘达科;;南戏研究史料鸟瞰[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8 钱伯泉;;源远流长的龟兹乐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9 邓邦国;;浅析竹笛的演奏风格[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伍精华;;绿色丰碑永树大地——重温耀邦同志“种草种树、反弹琵琶”题词有感[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杏 坛;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樊惠敏;别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柳君;反弹“琵琶”的杨付清与他的放心粉条[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魏南;空头“犹抱琵琶半遮面”[N];期货日报;2003年

5 记者 张劲光;我市“平湖派”琵琶第九代传人赴浙江平湖交流演出[N];咸阳日报;2008年

6 ;与歌相伴[N];贵阳日报;2009年

7 ;一曲琵琶几重意 骚人代代赋新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张祝祥;国乐伴国学 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N];辽源日报;2011年

9 刘德海;漫话琵琶(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实习生 齐展;琵琶 亮丽的辽源名片[N];辽源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宝春;《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2 徐海准;《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定宝;凌o鄢跹芯縖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8 周韬;词为“倚声”论[D];暨南大学;2008年

9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10 陈筱轩;台湾地区音乐教师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晟;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Op.2 no.3的演奏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艳;普朗克《即兴曲NO.1-6首》的演奏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莉;克莱门蒂现代钢琴演奏体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晓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研究与练习提示[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5 王昆宁;朱践耳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中的演奏艺术特征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陈倩;对拉威尔两部钢琴协奏曲之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

7 徐芳艳;王建民二胡作品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袁歌;《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9 冯淼;《库泊兰的坟墓》中拉威尔的古典精神体现[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宋政;论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创作[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琵琶演奏技术的规范性与音乐表现力的多元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43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c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