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歌剧《游吟诗人》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0:25

  本文关键词:歌剧《游吟诗人》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威尔第 游吟诗人 女性人物形象


【摘要】: 伟大的歌剧大师威尔弟是继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唱艺术,将音乐和戏剧性紧密结合,提高并丰富了歌剧的戏剧表现能力,同时在他所奉行的“人性戏剧”的理念中,追求人性的内心感悟和主观的生活体验。歌剧《游吟诗人》是其三大杰作之一,被认为是威尔第歌剧中剧情最曲折复杂,情感冲突和矛盾最为强烈的一部。威尔第把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准确地把握了戏剧发展和人物情感发展。他善于运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营造歌剧人物情感上的戏剧性高潮。 本文是以歌剧美学的角度,对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做深入分析,从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演唱的咏叹调特点分析歌剧音乐深层内涵,理解并诠释咏叹调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人物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具体分析,揭示《游吟诗人》中女性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同时对威尔第歌剧音乐风格与创作理念的分析,从人物的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两方面对阿苏切娜、莱奥诺拉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复杂的情感历程。从更深层次上为演唱者对人物的歌剧形象塑造及其咏叹调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和依据。以此研究完善我们对这部歌剧作品的认识,分析威尔第歌剧“戏剧性”声音特点,演唱要求有强烈的戏剧性,这对女声声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具有前所未有的戏剧性特征,角色内在的力量蕴含深刻的情感深度、思想深度。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演唱,同时对戏剧性声部的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威尔第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歌剧《游吟诗人》创作背景;第二章主要从歌剧人物的戏剧形象角度分析作曲家如何对二位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同时论述了表演者如何进行二度创作;第三章是从歌剧人物音乐形象入手,对三首咏叹调的音乐、演唱特点等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主要从声乐教学角度分析威尔第歌剧演唱的“戏剧性”声音特点,并对戏剧性声部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威尔第 游吟诗人 女性人物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目录6-8
  • 绪论8-10
  • 第一章、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10-15
  • (一) 威尔第生平及其歌剧创作10-12
  • (二) 歌剧《游吟诗人》创作背景12-13
  • (三) 威尔第的创作心理13
  • (四) 《游吟诗人》的剧情及女性人物13-15
  • 第二章、《游吟诗人》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探析15-22
  • (一) 歌剧人物的戏剧形象与音乐形象15-18
  • 1、歌剧人物的戏剧形象15-16
  • 2、阿苏切娜的戏剧形象16-17
  • 3、莱奥诺拉的戏剧形象17-18
  • (二) 歌剧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18-20
  • 1、阿苏切娜复仇心理的"悲剧性"审美价值19
  • 2、莱奥诺拉为爱牺牲的"崇高"审美价值19-20
  • (三) 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二度创作20-22
  • 第三章、女性人物作品演唱的艺术特点22-32
  • (一) 歌剧人物的音乐形象22
  • (二) 阿苏切娜咏叹调《火焰在燃烧》22-25
  • 1、咏叹调歌词与音乐的关系23
  • 2、咏叹调音乐分析23
  • 3、演唱特点分析23-25
  • (三) 莱奥诺拉咏叹调《这美好夜晚多寂静》25-28
  • 1、咏叹调歌词与音乐的关系25
  • 2、咏叹调音乐分析25-26
  • 3、演唱特点分析26-28
  • (四) 莱奥诺拉咏叹调《晚风你展开翅膀》28-32
  • 1、咏叹调歌词与音乐的关系29
  • 2、咏叹调音乐分析29
  • 3、演唱特点分析29-32
  • 第四章、威尔第歌剧演唱的"戏剧性"声音特点与教学32-36
  • (一) 威尔第歌剧演唱的"戏剧性"声音特点32-33
  • (二) 戏剧性声部教学33-36
  • 1、情感体验33-34
  • 2、演唱训练34-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后记3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思佳;歌剧《阿依达》中两位“公主”的音乐形象塑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0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40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