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11:06

  本文关键词: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杜兆植 想象共同体 成陵祭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杜兆植先生的音乐作品《成陵祭》,着力于探究蒙古族民族音乐如何保留其典型的民族风格特色,实现鲁迅先生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判断,又能够实现其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并于此一过程中输出中国民族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模式的目标及影响力诉求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马尔杜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主义理论中“想象的共同体”等理论的运用,纵剖《成陵祭》对蒙古族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横切其当下的文化社会价值意义,揭示出这一音乐作品所起到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功能作用,在对蒙古族民族音乐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实质上是实现了民族文化基因编码的现代化译转,以及在杜兆植先生运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实现这一民族文化基因编码的转译生成后,其作品所起到的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实现民族凝聚力的这一作曲家所无意为之的功能作用。当然,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成陵祭》对蒙古族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实际上还在于它的艺术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在时间的维度上,有着对未来的现象性的许诺,也就是所谓的作品所提供的心理期望和希望性图景。同时,在技术层面,还对《成陵祭》进行了主题的创作与发展方式、曲式结构的划分、和声运用及其特点、配器方法与效果等比较具体扎实深入的音乐本体剖析和总结。由此,作者希望探索出一条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发展和介入当下、走向世界,从而不断实现其现代化的路径,即通过对《成陵祭》这部交响乐的分析打开一种音乐创作指向的可能,并对杜兆植先生在蒙古族音乐创作领域的成绩给予初步评述与探讨。
【关键词】:杜兆植 想象共同体 成陵祭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杜兆植先生生平及其成就12-14
  • 第一节 生平12
  • 第二节 成就12-13
  • 第三节 著作13
  • 第四节 所获奖项13-14
  • 第二章 成陵祭的历史渊源、祭祀形式与创作背景14-20
  • 第一节 成陵的由来及现代意义14-15
  • 第二节 成陵的祭祀形式15-16
  • 第三节 杜兆植先生创作《成陵祭》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16-20
  • 一、 时代背景16-18
  • 二、 写作意图18-20
  • 第三章 《成陵祭》的音乐分析20-35
  • 第一节 旋律音调来源与创作20-22
  • 第二节 曲式结构分析22-32
  • 第三节 和声特点分析32-34
  • 第四节 配器特点分析34
  • 第五节 节奏节拍特点34-35
  • 结语35-37
  • 参考文献37-39
  • 附录一:杜兆植先生作品目录39-42
  • 附录二:祭祀经文42-47
  • 致谢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2 伏春迎;;《乡土小调》与《对花》的演奏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3 杨芳;;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谈谈德彪西音乐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5 赵s钣,

本文编号:583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83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