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藏族传统声乐艺术是藏族先民在千百年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艺术结晶。它的美学特征是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也是通过具体的演唱特点和技巧来实现的。文章阐述了藏族传统声乐美学的构成因素,以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技法,旨在使藏族传统的声乐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能够把自身富有特性的美学传统延续下去,并能在现代藏族声乐艺术中展现出来。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藏族传统 声乐 技法 审美 唱法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前言藏族各聚居区虽然在文化、语言、心理等各方面同属一脉,在声乐艺术的表现上也呈现出隶属于同一文化根性的特质。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等原因,在音乐风格上表现出“隔山不同声,隔河不同乐”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歌曲的体裁形式和曲目、歌词表达方式和语音、歌唱的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阿旺·贡噶索南扎巴坚赞;赵康;;五明处之一——工巧明之分支《乐论》注疏·文殊上师喜悦之雅音 明慧意乐功业遍布 连载一[J];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01期
2 马阿鲁;;藏族民间音乐基本规律初探[J];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Z1期
3 格桑曲杰;;人类绝顶超低声,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院中的“左盖”[J];西藏艺术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民康;;清代北京藏传佛教的道歌演唱与艺僧制度——兼论三世章嘉活佛对传承传播蒙藏佛教乐舞的贡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田联韬;;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3 嘉雍群培;;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中的音乐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3期
4 欧阳昭;;藏族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陈万;陈君;;浅析萨班《乐论》传承文化的意义[J];民族音乐;2011年04期
6 王小盾;金溪;;鱼山梵呗传说的道教背景[J];中国文化;2012年02期
7 钟韦怡;;浅论藏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藏教育;2012年11期
8 旦增达娃;;解析藏族传统声乐的技法渊源及特点[J];西藏艺术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内堀明子;论西藏山南卡热乡藏族儿歌的艺术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钟韦怡;美声歌唱与藏族声乐演唱艺术之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09年
3 张力;论藏族民歌的流行化趋势及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博弈[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杨坤;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蓉;;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声乐艺术的哲学解读[J];中国音乐;2010年04期
2 刘宗;声乐演唱和欣赏变迁的审美因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年04期
3 姬海冰;;简谈声乐艺术教学中的思维与创造[J];艺术教育;2010年11期
4 李阳;生命的彩虹——谈《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声乐艺术的审美创造[J];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李晨;;声乐艺术学习价值探析[J];黄河之声;2010年21期
6 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7 崔泉馨;谈声乐艺术三种唱法的嫁接[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赵亮亮;;浅析律学在声乐训练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9 王俊;声乐艺术的两重属性与声乐实践[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聂娜,李伟;浅谈声乐艺术在钢琴演奏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瑾;;从美学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邹丹丹;;声乐初学者的学习方法[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7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艳;;声乐表演艺术中理解和表现的训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段友芳;;高师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杨靖;;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高师合唱课训练初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霞;陈光林王素毅等出席肖黎声声乐艺术中心成立揭牌仪式[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2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宝刚;浅谈西洋声乐艺术的民族化[N];新乡日报;2008年
3 石惟正;沈洋声乐艺术思考[N];音乐周报;2009年
4 陈言放;浅谈中国声乐发展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5 姜乃辰;声乐教学要注重表演课[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刁艳;肖黎声:“向门户之见宣战”[N];音乐周报;2010年
7 白保国;对《牧童短笛》对比中段的审美思考[N];延安日报;2007年
8 记者 紫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在京成立[N];音乐周报;2006年
9 梁风雁;刘辉美国讲中国音乐[N];音乐周报;2007年
10 王林;耄耋之年再现昔日辉煌[N];华夏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郭懿;石夫改革开放初期舞剧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3 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童颖;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6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刘灏;查尔斯·艾夫斯音乐创作中的拼贴技法及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朱琳;对珀·纽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层次化结构”技术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涛;从“土洋之争”到“多元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毅梅;论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优势互补[D];山西大学;2007年
3 张霞;彭丽媛声乐艺术的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西南大学;2009年
5 韩娟;试论声乐艺术在大提琴演奏中的借鉴作用[D];厦门大学;2008年
6 冯亚;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D];河南大学;2001年
7 曹霞;辰河高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冰;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性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林德富;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蓝静;应尚能“以字行腔”声乐艺术理论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8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9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