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作曲比赛作品分析
本文关键词:融: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作曲比赛作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音乐 作曲技术 作曲理念 作品分析 电子音乐节
【摘要】: “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是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一项重要赛事,也是激励国内电子音乐创作的一个平台。本文选择这样一个比赛的作品进行分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体的第一部分是对A、B、D三组的概略分析,其中主要有对A、B组创作的技术分析和理念分析,对D组的创作方式分析;文章主体的第二部分是对C组作品的举例分析,分别选了《仓央嘉措》、《ATTACK》、《老伯伯》和《花鸟画》四个作品。其中《仓央嘉措》是从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打击乐的角度分析,《ATTACK》是从MIDI制作技巧角度分析,《老伯伯》是从语言的音乐性、电子音乐语言的组织和电子音乐织体构建角度分析,《花鸟画》是从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及其表现意义的角度分析。这四个作品基本代表了参赛曲目的四大类型,即:MIDI管弦类、world music类、民乐元素的电子化结合类和音频创作类;分析的角度也基本体现了电子音乐复杂而多“融”的特点。文章的最后指出了比赛作品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希望以此能给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音乐 作曲技术 作曲理念 作品分析 电子音乐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现状8-9
- 1.2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及其比赛9-10
- 1.3 本课题分析作品选择的说明10
- 1.4 本课题分析角度的说明10-11
- 第二章 A、B、D 组概略分析11-16
- 2.1 A、B 组作品概略分析11-14
- 2.1.1 A、B 组作品概述11
- 2.1.2 A、B 组作品技术分析11-13
- 2.1.3 A、B 组作品创作理念分析13-14
- 2.2 D 组作品概略分析14-16
- 2.2.1 D 组作品概述14
- 2.2.2 声画结合的三种方式14
- 2.2.3 声画结合的特点14-16
- 第三章 C 组作品具体分析16-28
- 3.1 C 组作品概述16
- 3.2 C 组作品举例分析16-28
- 3.2.1 庄曜《仓央嘉措》16-19
- 3.2.2 李凯《ATTACK》19-23
- 3.2.3 范翎《老伯伯》23-25
- 3.2.4 梁颖《花鸟画》25-28
- 第四章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致谢31-32
- 附录32-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杰;;美国Coachella音乐节距中国有多远?[J];创业家;2011年06期
2 ;济南人VS音乐节大调查[J];城色(风尚);2011年07期
3 ;七月,电音来袭[J];城色(风尚);2011年07期
4 ESSA;;狂欢! 摇滚音乐节[J];城色(风尚);2011年07期
5 于池;;走进电子音乐[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6 ;北京音乐节扎堆 你方唱罢我登场[J];校园歌声;2011年06期
7 唐若甫;;中国古典音乐节之变异[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30期
8 李慕言;;电子音乐刍议[J];大舞台;2011年06期
9 TB;小狐;;“简单计划”的音乐态度[J];疯狂英语(中学版);2011年09期
10 ;中国南昌 首届西岸音乐节[J];声屏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展;;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相互渗透——电子音响型作品《Who’s Voice(1998)》的制作札记[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2 李永荣;;2007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演出“动·感”新视觉电子音乐会音响设计[A];2008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廖辅叔;;余事也具有开拓性——瞿秋白在音乐方面的点滴资料[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4 陈哲;许洁萍;;基于内容的音乐节拍跟踪[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郝向明;;少儿歌曲创作中的民族特色[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傅承德;;丝竹优悠 美不胜收——民族音乐录制中的审美体验[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7 王天江;陈刚;;一种基于CQT变换的音乐按节拍标注方法[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8 LESLLE STRICKER HUNTER;杨文英;;情绪障碍儿童音乐听觉得分的基本测量的小组和个体的测试结果[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1989年
9 王连勇;;全球化时代庆典节事活动在中国网络社会的响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雪;开放“窗口”奏响世界最前沿音符[N];图们江报;2010年
2 徐玺宝;北京电子音乐节:创作理论齐头并进[N];音乐周报;2008年
3 于祥国;汇四方之气 奏音乐强音[N];音乐周报;2005年
4 房巍 徐玺宝;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精彩一周[N];音乐周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王菲宇;来自德国的电子之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于祥国;法中文化年点燃电子音乐节[N];音乐周报;2004年
7 专题采写 驻京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张小龙;音乐节,,中国新时尚[N];南方日报;2010年
8 口述 张帆 采访 本报记者 李邑兰;中国人站起来了,干嘛必须坐着看演出[N];南方周末;2010年
9 ;北京现代音乐节五年完成蜕变[N];音乐周报;2008年
10 黄小驹;澳门国际音乐节:20年坚持换来成熟品牌[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佼佼;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皓;电子音乐的发展及分类[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傅议萱;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状况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扬;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原理与技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张健;笛、箫乐器与电子音乐[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侯晓宏;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纪实与传承模式之探索[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戴维一;论基于电子音乐音响合成的创作思维[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刘寰;从单一形态到多元化形态的发展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8 张赢;作品《Concubia Nocte》的音乐与音响构成剖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邢莺a\;现代与传统的碰撞[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10 王甜甜;从《太一Ⅱ》、《纹》看中国当代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若干艺术特色[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38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3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