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摘要】: 文革十年,受极左政治思潮的影响,文化艺术领域遭受重创。这一时期,音乐的政治性、服务性、工具性等特征增强,很多器乐作品明显带上了时代印记。作为传统器乐的代表,二胡音乐在当时的官方文艺体制下,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作为创作中心,在审美取向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趋于单一,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以往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一时期的二胡音乐并非一片空白。据现有资料统计,这期间共有33首二胡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也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文革音乐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二胡音乐的研究多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和1978年以后的两个创作高峰时期,涉及到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研究不多,专门针对这一时期二胡音乐的研究成果付之阙如。音乐创作的高峰固然不乏可资总结的经验,音乐创作的低谷也应该还有必须汲取的教训,尤其是像文革这种处于两峰之间的低谷,往往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 本文在大量占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进行全面观照、整体把握和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三章六节,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第一章:文革时期音乐概述。主要对文革时期的音乐思想和“大批判”进行概要性论述,并简要回顾在此思想统摄下当时的音乐状况,对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的背景做一必要的交代;第二章: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代表作品抽样分析。第一节梳理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发展脉络,并整理了目前能见到的所有二胡出版物,如独奏曲集、教材、练习曲和唱片等。第二节对具有代表性的7首文革时期二胡音乐作品及革命样板戏选段改编的二胡练习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第三章: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特点及历史反思。本章对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特点以及历史得失做出了深入反思,以期更为深入地认识那一时期的二胡音乐。 本文认为,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在“三突出”和“音乐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思想的影响下,作品标题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音乐一改以往多忧伤、抒情的特点,更多侧重对社会主义政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歌颂,作品多以“颂”为中心;旋律线条相对清晰;曲式结构非常单一,多为“A-B-A’”式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并伴有“快板—慢板—快板”或“慢板—快板—慢板”的速度变化规律;大部分作品都是“一宫到底”的单一调性布局,少数带转调的作品也只采用有限的近关系转调;创作技法运用相对保守,演奏技巧稍有创新,借鉴其他乐器弓法和指法方面分别出现了一些新的演奏技巧。 了解和把握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对于我们客观、完整地认识二胡音乐发展的历史乃至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对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能够使我们更清楚未来二胡发展的方向,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 二胡音乐 极左思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32.2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第一章 文革时期音乐概述11-17
- 一、文革时期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大批判”11-14
- (一) 文革时期的音乐思想11-12
- (二) 文革时期的音乐“大批判”12-14
- 1、对中国音乐的批判12-13
- 2、对西方音乐的批判13
- 3、对音乐家的批判13-14
- 二、文革时期的音乐状况14-17
- 第二章 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代表作品抽样分析17-41
- 一、文革时期二胡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17-20
- 二、文革时期代表性二胡音乐作品抽样分析20-41
- (一) 《喜送公粮》20-23
- (二) 《喜唱丰收》23-26
- (三) 《红旗渠水绕太行》26-28
- (四) 《翻身歌》28-30
- (五) 《奔驰在千里草原》30-32
- (六) 《草原新牧民》32-36
- (七) 《怀乡曲》36-38
- (八) 革命样板戏选段改编的二胡练习曲38-41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特点与历史反思41-46
- 一、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特点41-44
- (一) 政治色彩浓重的题材选择41-42
- (二) 线条清晰的旋律走向42
- (三) 相对单一的曲体结构42-43
- (四) 有所创新的演奏技法43-44
- 二、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的历史反思44-46
- (一)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思想的绝对统摄44
- (二) 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盛行44-45
- (三) 音乐个性与主体情感表达的缺失45-46
- 结语46-48
- 注释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陈明友;;谈刘天华对中国二胡音乐的贡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1期
2 刁艳飞;;由《喜送公粮》看“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特点[J];大家;2010年14期
3 仁增旺姆;;二胡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浅谈[J];黄河之声;2008年17期
4 李秀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承及保护——以二胡音乐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3期
5 于庆新;;朱江波师生二胡音乐会近日举行[J];人民音乐;2010年01期
6 诸青青;;浅谈二胡[J];新课程(教研);2010年06期
7 于雪琴;;写给学二胡孩子的家长[J];早期教育(家教版);2009年11期
8 何钊哲;;王建民二胡狂想曲初探[J];华章;2011年07期
9 谭茗;一台令人瞩目的二胡音乐会——周钰学生“二胡考级示范演奏会”评析[J];音乐探索;2002年03期
10 陈伟;;刘天华二胡音乐意境探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峰;;可亲可敬可信赖的好领导江渭清同志[A];江渭清纪念文集[C];2005年
2 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史会学;;8月2日平村王信义访谈录[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1年
4 韩亚光;;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某些问题的纠正[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红兴;;难忘的记忆[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6 周敬青;;“九一三”事件前后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潮[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爱琴;;刘少奇的最后岁月[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8 华平;;沧海横流 更显英雄本色——“文化大革命”中的宋庆龄[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9 牛崇辉;;“文化大革命”时期山西经济建设述评[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刘祖爱;何敏;汪官锋;;“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 李步云;“整段照抄马列经典不给稿费”[N];北京日报;2007年
2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李敬泽;探索文学标准的信念和能力[N];文学报;2008年
4 王海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丰硕;“我们应该想的就是奉献”[N];中国煤炭报;2009年
6 特·赛音巴雅尔;无限的怀念和崇敬[N];文艺报;2010年
7 蒋明义 席曙光;马尔赤 “我与陕西的不解之缘”[N];各界导报;2010年
8 金冲及;艰难而光辉的晚年岁月[N];光明日报;2006年
9 闻岩山;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汪向东;母亲的《越南日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晖;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赖正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福建老区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懿斐;《朝霞》:“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样板[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纯尘;“文革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杜晓沫;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文革儿童文学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管延春;当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善姬;戴厚英文学中人与时代的互相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艳飞;文革时期二胡音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凤恩;西方学者对“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淑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璐婧;“文革”中学语文教材钩沉[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越;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关怀广;中英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于香港地区的体现[D];暨南大学;2000年
7 徐亮;在思想和有趣之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曹军;论“文化大革命”中党的领导[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温平;理想与现实[D];清华大学;2008年
10 易发俊;“文革”中的媒介批判[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72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7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