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8:43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蒲松龄 俚曲 音乐特征 演唱 方言


【摘要】: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俚曲艺术家。他利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曲牌连缀的形式,采用白话口语和淄川方言写作的十五种俚曲,是他对音乐和俗文学的又一重大贡献。他作品中的某些曲牌在其家乡三百年来久唱不衰,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蒲松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用南北曲联套的曲牌连缀形式而改用俗曲,语言鲜活生动,曲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在选择和编创曲牌时,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需要出发,依据传统创腔中依字行腔的原则,曲调与当地方言语势密切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演出形式有说唱体和戏曲体两种。俚曲以方言来统一演唱风格,规范演唱方法,使用真声演唱,喉音较重。 全文共分六部分:引言;第一章、俚曲产生的条件和社会意义;第二章、蒲松龄俚曲音乐分析;第三章、俚曲的演唱;第四章、蒲松龄俚曲的传承与发展;结语。其中第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蒲松龄俚曲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指出演唱研究非常薄弱的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在第一章中,首先简要介绍蒲松龄及其俚曲,然后对蒲松龄写作俚曲的条件进行论述。蒲松龄俚曲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音乐大环境有关,与蒲松龄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所处的社会层次有关,是他的音乐才华的集中展示。 第二章,首先通过对蒲松龄俚曲中联套和回套的结构分析,使大家对蒲松龄俚曲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对传唱至今的四支代表性的俚曲曲牌从曲式结构、音乐素材、旋律发展手法、润腔手法、特色音调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俚曲的音乐特色。 在第三章中,文章从演出形式与伴奏、演唱风格的把握和演唱的发声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在“演唱时发声上的处理”一节中,吐字咬字是重点部分。文章对淄川方言与普通话在吐字咬字方面的不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目前正式出版物所刊登的十几首蒲松龄俚曲曲谱的唱词为主要例证,对民间艺人的演唱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改进演唱方法,以适应当前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第四章中,文章总结了本研究的意义,对蒲松龄俚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继承、发展、借鉴和创新是我们研究蒲松龄俚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我们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准确把握山东民歌的演唱风格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 俚曲 音乐特征 演唱 方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3;J6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蒲松龄俚曲产生的条件和社会意义13-21
  • 一、蒲松龄及其俚曲简介13-14
  • 二、蒲松龄写作俚曲的条件14-18
  • 三、蒲松龄俚曲的思想内容和音乐艺术成就18-21
  • 1、思想内容18
  • 2、音乐艺术成就18-21
  • 第二章 蒲松龄俚曲音乐分析21-34
  • 一、作品结构分析21-31
  • 1、联套21-22
  • 2、回套22-23
  • 3、单支曲牌的曲式结构23-31
  • 二、音调特征分析31-34
  • 1、曲调与方言的关系31
  • 2、旋律的形态31-34
  • 第三章 俚曲的演唱34-43
  • 一、演唱形式与伴奏34-35
  • 二、演唱时风格上的把握35-36
  • 三、演唱时发声上的处理36-43
  • 1、咬字吐字36-39
  • 2、装饰音39-41
  • 3、衬词41-42
  • 4、拖腔42-43
  • 第四章 蒲松龄俚曲的传承与发展43-46
  • 一、研究蒲松龄俚曲的意义43-44
  • 二、发展与创新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德;;蒲松龄:如何成为婚恋故事的写手[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7期

2 谷国伟;;蒲松龄聊斋诗稿[J];青少年书法;2011年16期

3 李荣昌;;蒲松龄一生的经济状况[J];寻根;2011年04期

4 刘秀荣;;从变文到俚曲[J];艺术教育;2004年05期

5 郑炜华;;论蒲松龄人生痛苦的来源[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6 李开周;;谣言促成的婚事[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7 胡海义;吴阳;;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原因考辩[J];文艺评论;2011年06期

8 姚锋;王雪娥;;蒲松龄与《聊斋志异》[J];青苹果;2005年Z1期

9 刘秋娟;;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至情思想[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杨士钦;;百善孝为先——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孝道的推重与弘扬[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年;;茶学家蒲松龄[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乔林晓;;浅析《柳崖外编》对《聊斋志异》的艺术传承[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6 静波;;李十三和他的十大本[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7 赵毅;赵轶峰;;悍妻现象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8 郑浩炎;;女娲意向与《水浒》的阳刚之气[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陈光照;;崂山道家文化初探[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0 陈琴;;英汉幽默语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盛霆 文/摄;蒲松龄12世孙蒲先明与蒲学[N];中国艺术报;2003年

2 于萍;用勤奋把握人生节拍的旋律[N];联合日报;2007年

3 ;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揭晓[N];文艺报;2008年

4 湖南省祁东县育贤中学 谭小琼;蒲松龄“越幅”大错与其科举辛酸[N];学知报;2010年

5 口述 作家 张炜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人人都相信蒲松龄的故事是真的[N];南方周末;2011年

6 真启梁;蒲松龄的高邮情缘[N];扬州日报;2006年

7 金士;云雨匆匆为哪般?[N];中国邮政报;2005年

8 俞润生;走近蒲松龄[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吴兴兰;“三优”服务铸造“温馨聊斋”[N];淄博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胡杨;淄博:当蒲松龄遇上孟姜女[N];中国妇女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澈;清代初期文人的商业意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常瑛华;《醒世姻缘传》语序类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 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群;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世元;《聊斋志异》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辛明玉;悠悠侠义魂  谆谆劝世心——论《聊斋志异》的侠义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罗凤英;蒲松龄农民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申朝晖;《聊斋志异》叙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志宏;人与自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石李锋;《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高莉;《聊斋志异》中的“官场现形记”[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05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05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