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对我国民族器乐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阿炳对我国民族器乐的贡献
【摘要】: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阿炳的一生都投身于民族音乐中,至死不休,对我国的民族器乐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阿炳对民族器乐的贡献展开论述。
【作者单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阿炳 民族器乐 琵琶 二胡
【分类号】:J632
【正文快照】: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著名的民族音乐革新家、天才音乐家和民间艺人。他4岁丧母,父亲把他扔给同族婶母抚养。自小缺少父爱母爱,他却不像其他人那样怨天尤人,而是能够自得其乐。他生活的地方东亭是一个民间音乐非常丰富的地方,他对这些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跳动的音符深深地刻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滨凯;;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J];中国音乐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明华;王伟;;论阿炳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成就[J];电影评介;2010年10期
2 程桂林;;2007年度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综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怡;;浅析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展现[J];作家;201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娟;基于音乐作品研究的史学方法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2 邹志奇;《二泉映月》及其改编曲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连一苹;福建莆仙文化区的胡琴类乐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龙章;《二泉映月》记谱释疑——兼论重音与强音[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沈洽;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怡;;古朴雅正 气度非凡——琵琶演奏家程午加[J];人民音乐;2010年07期
2 沈星扬;从阿炳作品看中国音乐的艺术道路[J];人民音乐;1994年01期
3 唐毓斌;论阿炳的三首二胡曲及其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4 任志扬;世界音乐之瑰宝《二泉映月》抢救始末[J];科技文萃;1994年07期
5 赵寒阳;赵寒阳二胡漫谈 怎样拉好阿炳的二胡曲(上)[J];小演奏家;2004年03期
6 盛雪;慨叹人生浪淘沙[J];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7 方德生;“历史”的遮蔽——关于当代对阿炳与《二泉映月》诠释的几点看法[J];乐器;2003年05期
8 庞培;二泉映月——音乐故事集[J];雨花;2005年03期
9 郝建平,郝建军;浅析阿炳二胡作品的曲名及标意性[J];集宁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马颖;;弦上万古意 樽中千日醇——记琵琶演奏家刘刚教授[J];音乐生活;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凤杰;孟子厚;;民族器乐最佳混响处理的初步听觉实验[A];2005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农;;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和古代军中的“号炮”[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3 陈栋;;国乐飘香飘——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5 郑祖襄;;词曲艺术中的“一曲多用”及其影响下的琵琶音乐[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伯毅;倾听阿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冯光钰;阿炳如果活到今天[N];音乐周报;2009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张婷;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听专家评头品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实习生 张岩 采访整理;少数民族器乐的保护与传承[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文马;打“阿炳”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刘雪明;“首次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7 涛声;阿炳密码的底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田青;阿炳还活着[N];人民日报;2003年
9 范忠东;阿炳和《二泉映月》[N];音乐周报;2002年
10 李樱子;山西“阿炳”向天而歌[N];华夏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妍妍;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阿炳琵琶作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周婷婷;现代琵琶演奏符号的变革及其反思[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张佳静;论琵琶演奏中的“和”、“润”、“迟”[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4 杨威;探析琵琶演奏中“动”与“静”的把握[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5 陈娜;《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之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6 张凌;20世纪80年代以来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7 曹俊;近20年琵琶演奏技术发展之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艳杰;浅谈琵琶演奏中的二度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李媛莉;阿炳学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李逊芳;上海市杨浦区学校民族器乐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2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4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