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卢托斯拉夫斯基 主题特征 和弦结构 音色组合
【摘要】: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充斥着“审美十字路口”的今天,波兰作曲家维托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1913-1994)以他非常独特的风格屹立在乐坛,他不屈服于任何趋势和潮流。作曲家既没有坚持传统也没有积极地参加任何前卫的音乐技术革命。他的音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把“智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清晰地展现给听众。本文分析的《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创作于1950-1954年,是卢托斯拉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之一,它与完成于1950年的小套房(LITTLE SUITE)一起清楚地表明作曲家对波兰民间文学艺术的热爱。这种热爱显然是受到了巴托克、席曼诺夫斯基等人的影响。在协奏曲的三个乐章中,作曲家用他高超的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乐队的音响魅力,那挥之不去的紧张与神秘感始终萦绕在我们耳旁。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对他有过这样中肯的评价:“卢托斯拉夫斯基是波兰继席曼诺夫斯基之后最重要的作曲家,或更确切地说是自肖邦之后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当代国际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这部作品:第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曲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介绍;第二,主题研究,其中包括主题素材的来源研究、主题性格特征的分类;第三,和声研究,其中包含和弦结构以及和声语汇的研究;第四,配器手法研究,其中包括配器中的传统因素、配器中的现代手法、以及配器音响效果变化轨迹图。 同时,本文还借助大量的谱例、图表以及电脑音频软件来支持文章中的各种观点,从中归纳总结出《乐队协奏曲》中值得音乐创作者与音乐研究者学习、借鉴的各种新元素与新手法。除此之外,笔者通过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试图将作曲家在“结合本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道路上所创造出的经验进行“提炼”,从而创作出更多的、更有含金量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卢托斯拉夫斯基 主题特征 和弦结构 音色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
- 第一章 背景及简介11-16
- 1.1 作曲家11-15
- 1.1.1 家庭及早期生活11-12
- 1.1.2 二战期间12-13
- 1.1.3 战后的岁月13
- 1.1.4 成熟期13-14
- 1.1.5 一生荣誉14-15
- 1.2 作品历史背景15-16
- 1.2.1 作品分期15
- 1.2.2 《乐队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5-16
- 1.2.3 作品意义16
- 第二章 主题研究16-31
- 2.1 主题素材16-20
- 2.1.1 来自于民间音调的主题16-18
- 2.1.2 新音乐影响下创作的主题18-19
- 2.1.3 具有传统色彩的主题19-20
- 2.2 主题的性格特征20-28
- 2.3 主题发展手法28-31
- 第三章 和声研究31-39
- 3.1 和弦结构31-36
- 3.1.1 非三度叠置和弦31-33
- 3.1.2 附加音和弦33-34
- 3.1.3 高叠和弦34-36
- 3.2 和声语汇36-39
- 3.2.1 平行进行36-37
- 3.2.2 色彩化的和声对置37-39
- 第四章 配器研究39-51
- 4.1 配器中的传统因素39-45
- 4.1.1 音色搭配39-41
- 4.1.2 呼应与对话41-44
- 4.1.3 支持与强调44-45
- 4.2 配器中的现代手法45-49
- 4.2.1 点描法45-47
- 4.2.2 炫技法47-49
- 4.3 配器音响效果变化轨迹图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3
- 致谢53-54
- 发表论文目录54-55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十二音和弦结构分析[J];歌海;2009年03期
2 康澎;从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看他的音乐风格[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钱仁平;大洋隔不断的情思——客居美国前后的巴托克及其《乐队协奏曲》[J];音乐爱好者;1995年03期
4 姜盛林;;结构严谨、思维巧妙的“建筑”大师——卢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结构比例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尹明五;;音色的结构作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邹向平;赋格的突破──卢托斯拉夫斯基《前奏曲与赋格曲》初析[J];音乐探索;1996年03期
7 王佳佳;;卢托斯拉夫斯基《Mi-parti》音色资源中的传统与非传统[J];黄河之声;2008年14期
8 ;近期学术活动掠影[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刘雪枫;;唱片·古典[J];书城;2003年06期
10 徐孟东;二十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四)[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若甫;谐趣中的细节[N];音乐周报;2010年
2 音乐学博士候选人 焦元溥;“大师”究竟该如何用[N];南方周末;2011年
3 舟白;有所不能的布达佩斯管弦乐团[N];音乐周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叶飞;消夏音乐节:脱下晚装的古典音乐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全国首届“金杯”手风琴新作品创作征集比赛圆满结束[N];音乐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5 屠艳;亚纳切克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王丹红;亨利·迪蒂耶管弦乐作品《蜕变》创作技术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希;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音色、音响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吴晓晓;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织体音响看其音乐中的结构思维[D];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3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小宇;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弦结构及色彩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艾卓扬;民族五声性和弦结构种类划分的新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敏;浅析丁善德声乐作品的和声技法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浩宇;王建中钢琴作品多声技法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玲;关于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织体写作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振龙;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颖峰;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4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5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