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电子声学音乐中的音响研究及音频技术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30 08:36

  本文关键词:电子声学音乐中的音响研究及音频技术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声学音乐 原声采样 人造音响 单一音响结构 复合音响结构 音频技术


【摘要】: 电子声学音乐从诞生、发展直到今天已经有五六十年的时间了。虽然在人类漫长的音乐史中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就是这短短数十年,电子声学音乐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美学和脉络。与传统作曲相比,电子声学音乐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声源的创作到结构的组织、从记谱的方式到作曲的观念等,无一不以电子声学设备创造之,并体现出作曲家对音乐艺术求新求变的强烈意愿和要求,以及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成果。目前,作曲家们已经为这一领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身体力行的将新鲜的创作手法和作曲观念融入到作品当中,使之付诸于实践。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迅速,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各种思维的激荡、碰撞与融合下电子声学音乐不断地成长起来,并且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中,将继续产生分支,继续发展、继续融合。 在中国,电子声学音乐的萌芽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声学音乐正经历着从磁带音乐时代向计算机音乐时代过渡的时期。尽管中国只经历了短短三十载的发展路程,且较国际晚起步二十几年,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日趋增多,电子音乐的教学与创作活动也日趋活跃,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不断增加,中国正走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因而更迫切需要拥有本国自身研究的有力度、有深度的学术性、系统化的分析研究的文字成果与音乐创作成果。 基于国内相关资源的稀缺,笔者认为立足于自身经历的学院派严肃电子声学音乐的学习和创作实践,能够更深刻地体会电子声学音乐的创作特点和创作技术,并根据自身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一些创作经验及技术在此发出种种思考,并予以讨论:电子声学音乐的声音材料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声音之间以何种关系生成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在哪儿?在技术处理上有什么手段可以达成创作者对声音设计的构想?等等。笔者希望通过对声音的研究比较,和创作实践的经验相结合,寻找到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关键词】:电子声学音乐 原声采样 人造音响 单一音响结构 复合音响结构 音频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引言6-7
  • 第一章 电子声学音乐的概述7-9
  • 一、电子声学音乐的定义7
  • 二、电子声学音乐的历史发展与现状7
  • 三、电子声学音乐的创作核心7-9
  • 第二章 声音材料的来源9-17
  • 一、原声采样9-15
  • 二、人造音响15-16
  • 小结16-17
  • 第三章 音响材料的结构17-23
  • 一、单一音响结构17-20
  • 二、复合音响结构20-22
  • 小结22-23
  • 第四章 音响材料的空间23-27
  • 小结26-27
  • 第五章 音频技术的运用27-34
  • 一、硬件设施的基本配备27-28
  • 二、音频处理的技术28-33
  • 1) 基础技术运用28-30
  • 2) 效果器技术运用30-33
  • 小结33-34
  • 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晴;《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史文华 ,李皖;从科学里长出的音乐——电子音乐序论[J];视听技术;1998年02期

3 史文华 ,李皖;声音与变形——电子音乐(五)[J];视听技术;1998年11期

4 张小夫;初创阶段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J];乐器;2001年02期

5 张小夫;初创阶段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连载(二)[J];乐器;2001年03期

6 黄枕宇;费拉利的《几乎没有》[J];乐器;2001年03期

7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连载(三)[J];乐器;2001年04期

8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连载(四)[J];乐器;2001年06期

9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 连载(五)[J];乐器;2001年07期

10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 连载(六)[J];乐器;2001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静;斯托克豪森的音乐观念及其创新追求[D];河南大学;2006年

2 赵飞;具体音乐中音响材料的“主题性”及其相关的组织手段[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758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758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