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摘要】: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yG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关键词】: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佛教音声问题,学界常以“佛教音乐”来认知,殊不知对这个概念应以历史眼光分阶段考量,笼统地以佛教音乐认知,显然有悖佛教戒律。佛教体系为重者在于有一系列律条约束。佛教在异文化中传播,虽然要在接受层面上作出改变,但核心理念不变。全面把握佛教于世俗之不同,佛教戒律应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项阳;;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J];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王战睿;;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论魏晋之际的士僧交往与融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鹏飞;音乐的宗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6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焦媛媛;金代重彩壁画颜料与施色技法的探索及复原临摹实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秀尊;菊花寂寞晚仍开[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项阳;“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J];文艺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嘉;佛道戒律及其伦理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翟艳春;张云辉;;中国佛教戒律之孝道观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魏道儒;;中国古代帝王与佛教发展[J];百科知识;2009年09期
4 陈晓红;赵丹丹;;浅谈佛教戒律的性质与特点[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02期
5 濮文起;;济人利物 养性修真——佛教与生态平衡[J];中国宗教;2007年03期
6 王菁梅;;佛教戒律与刑法的交叉与结合[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方如金;季必平;;佛教的儒家化与和尚娶妻[J];晋阳学刊;1992年04期
9 严耀中;;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翟艳春;;论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龙法;;“戒染清流忍垢颜”的静闻和尚——从佛教戒律说到水资源保护法规[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2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目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3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清规戒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高令印;;松山Z阶鎮“武夷文化”[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5 杨国学;;《西游记》养生思想内儒外佛术道的特点[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科罚制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7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释光泉;;总序[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10 何如朴;许新亚;;甘南藏族的宗教建筑和拉卜楞寺[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严耀中;佛教戒律和中华道德规范[N];文汇报;2002年
2 记者王珊 裴聪;为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N];西藏日报;2009年
3 黄心川;佛学奥理的哲学探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寺庙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孺童;中国佛教发展现状之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王惕;缓步轻声——僧人修行环境的要求[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中共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龚学增;从爱国守法教育到建立管理长效机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罗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校为什么解散了“和尚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铁华;阴阳五行与四大五蕴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胜良;汉唐环境保护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柴红梅;《摩诃僧yG律》复音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敏;荷担南山律 践履毗尼行[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黎文松;北传佛教戒律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春辉;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郗瑞欢;佛儒道德观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5 吴三文;佛教与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昌谐;见月读体律师的律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陈氏玉霜(释勇莲);道宣律师与四分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巴尔登;试探《贡唐教诲》的教育思想及其艺术特点[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9 陈素慧;佛教五戒思想的现代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俊强;佛教对中古法律之影响[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80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