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六本和声著作比较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7-09-13 10:39

  本文关键词:六本和声著作比较之我见


  更多相关文章: 和声著作 比较研究


【摘要】: 十九世纪以来,和声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发展,涌现出大量和声学教科书,这些和声学教科书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理论观点也不尽相同,技术处理方法也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音乐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旧的和声教学体系必然要随之改进,这样才能适应新兴作曲家的创作需求。随着艺术时代风格的演进,音乐由单纯走向丰富多变,和声也相应从简明向丰满甚至繁杂的程度发展。 伊·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保罗·兴德米特著《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和声学实用教程》、柏西·该丘斯著《和声学》、泰奥多尔·杜布瓦著《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瓦尔特·辟斯顿著《辟斯顿和声学》这六本和声教科书,是多年来沿用至今的六本较好的和声教材。 通过对伊·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保罗·兴德米特著《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和声学实用教程》、柏西·该丘斯著《和声学》、泰奥多尔·杜布瓦著《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瓦尔特·辟斯顿著《辟斯顿和声学》这六本和声教科书的比较对照,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我们的和声教学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从理论体系框架、和弦标记方法、和弦运动的规则、调思维的观念四个大的方面分别对这六本和声教科书进行评述,反映出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理论观点。 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体系框架方面对六本和声著述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从理论基础、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章节内容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从和弦标记方面对六本著述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从和弦运动规则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分为两种,用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的三本教科书;没有提出明确连接法的和声书。 第四部分:从调思维观念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单一调性,离调和转调。 第五部分:浅谈和声教材编写中的一些不足及我国作曲理论家的一些和声著述。
【关键词】:和声著作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理论体系框架10-17
  • 一、理论基础10-12
  • (一) 以泛音列为理论基础的和声教著作10
  • (二) 以五度相生体系为理论基础的和声著作10-11
  • (三) 以创作实践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和声著作11
  • (四) 以和声的功能性意义为基础的和声著作11
  • (五) 以和声的实际创作为基础的和声著作11-12
  • 二、俩种不同的理论体系12-13
  • (一) 先讲调内和声,,再讲转调的四本和声著作12
  • (二) 在讲完三和弦之后直接进入转调部分,后面再讲调内和声的教材12-13
  • 三、章节内容13-17
  • (一) 三和弦连接的基本要求14
  • (二) 副属和弦14-15
  • (三) 和弦外音15
  • (四) 转调15-17
  • 第二章 和弦标记方法17-20
  • 一、伊·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一书中所用的标记体系是功能体系、罗马数字音级体系加阿拉伯数字17
  • 二、保罗·兴德米特著《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是用罗马数字音级体系加阿拉伯数字标记17
  • 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和声学实用教程》用罗马数字音级体系加阿拉伯数字标记17-18
  • 四、柏西·该丘斯著《和声学》用数字低音标记体系和罗马数字再加上阿拉伯数字标记18
  • 五、泰奥多尔·杜布瓦著《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用的是数字低音的标记法18
  • 六、瓦尔特·辟斯顿著《辟斯顿和声学》用罗马数字和数字低音的标记方法来标记18-20
  • 第三章 和声进行中的“声部进行”规律20-22
  • 一、属七解决时各声部所应遵循的规则20-21
  • 二、没有提出明确连接法的和声书21-22
  • 第四章 调性思维的观念22-27
  • 一、单一调性思维22-23
  • 二、离调23-24
  • 三、转调24-27
  • (一) 各调之间的相互关系24
  • (二) 转调的技法24-27
  • 第五章 和声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与常见问题27-33
  • 一、谈伊·斯波索宾等人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27-28
  • (一) 章节安排27
  • (二) 名词定义27-28
  • (三) 内容表述28
  • 二、和声书应具备的实用价值28-30
  • 三、由上述研究引发的对国内近期新版和声教材的思考30-33
  • (一) 国内作曲家出版的常用和声著述30
  • (二) 对王日昌《和声写作指导》一书的赏析30-31
  • (三) 对几本和声习题集的述评31-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后记36-37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3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慧敏;功能和声规则在教学中的比较与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成岭;辟斯顿组曲《奇妙的长笛手》“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3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843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