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图良音乐作品“跨民族性”的特质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哈恰图良音乐作品“跨民族性”的特质成因分析
【摘要】:哈恰图良的音乐作品展现出了在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同时又和不同民族、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音乐相互包容、渗透的跨界性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依托其跨民族性的特点,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视角阐明"跨民族性"特质的成因以及此种创作手法对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意义和启示。
【作者单位】: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哈恰图良 跨民族性 旋律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1903-1978),亚美尼亚籍音乐家,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前苏联)三大“音乐巨头”之一。笔者曾经撰文从不同层面对哈恰图良主要音乐作品跨界性中跨民族性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那么,是什么促成他的创作中汇聚了这种特质呢?对此,笔者从外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金藻;郑向群;;哈恰图良述评[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7年04期
2 蔡亮;;奔放中彰显柔美:试析哈恰图良音乐作品的跨界性——以管弦乐作品《马刀舞曲》为例[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欣;;传统形式下的非同凡响——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J];北方音乐;2011年11期
2 许天鸣;;威尔第笔下法斯塔福喜剧形象的塑造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3 林卿;;古诺歌剧《浮士德》题材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S1期
4 李鸣镝;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有关问题的借鉴与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李鸣镝;;从声乐美学的视角看当代流行歌坛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鸣镝;;中国戏曲中男旦演唱形态的声乐美学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蔡梦;;感悟人生 出神入化——张大龙竹笛协奏曲《飘》的艺术特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雷升琴;张志敏;;浅析流行歌曲歌词的衔接手段[J];文教资料;2010年26期
9 谢嘉幸;;解释学在音乐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实践探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郭玉洁;肖邦音乐对愉悦性的表现方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博;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音乐论[D];郑州大学;2011年
4 王磊华;多尼采蒂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演唱[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于阳雪;“回归巴洛克”[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6 张乐心;比包普[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7 邱桂香;论威尔第歌剧《奥瑟罗》的艺术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郝近瑶;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许天鸣;歌剧《法斯塔福》的喜剧形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林蓁蓁;贝多芬《第31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号)的哲理性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明辉;哈恰图良和他的《马刀舞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奋;;阿拉姆·哈恰图良——苏联音乐的旋律大师[J];音乐爱好者;2009年10期
2 朱伟;;哈恰图良[J];董事会;2009年02期
3 黄持一 ,张长松 ,华也 ,谢秀明 ,李道一 ,林梦 ,陶婉迪;校园旋律(二)[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2期
4 梁和平 ,加农 ,韩映红 ,王正荣 ,罗小航 ,王奇 ,贾庭云;校园旋律(三)[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2期
5 陈江风 ,董文才 ,王顺娣 ,谷继丰 ,谷继业 ,李云霞 ,金波 ,蔡俊超;校园旋律(四)[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2期
6 ;校园旋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9期
7 ;校园旋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10期
8 李小平 ,赵海远 ,吴成 ,王玉西 ,李如会 ,于显文;校园旋律(一)[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2期
9 宝鹿 ,全岳英;校园旋律(五)[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02期
10 孙培和;青春的旋律[J];校园歌声;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君;;自创旋律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善探究[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闫琛;;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李明;颜永红;;SonicTune旋律识别系统介绍[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4 邹承瑞;;“四部和声写作”要领[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龚佩燕;;《浅谈复调教学中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陈郧刚;;论钢琴的发音与音乐表现[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7 蓝雪霏;;论中国畲族民歌结构的非汉语言因素[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8 金铁宏;;论和声写作的程序[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明;;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何佳玲;;罗忠昒先生教我们学和声——浅论勋伯格和声体系[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向兵;“不朽的旋律”回荡在南太平洋[N];人民日报;2005年
2 国人;“跳进”的旋律[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红艳;中国声音奏出世界旋律[N];北京日报;2010年
4 杨大林;关于两只老虎的美炒旋律[N];音乐周报;2004年
5 李成生;冲破黑暗的旋律[N];人民日报;2009年
6 仲呈祥;时代音符 歌坛精品[N];人民日报;2006年
7 高峰;李海鹰:用旋律记载时代变迁[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志远;穿越时空的旋律 跨越世纪的乐章[N];青海日报;2009年
9 仲呈祥;时代音符 歌坛精品[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田湘宜;五音旋律的热血豪情[N];音乐周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9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论哈恰图良《十首儿童钢琴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恒;试论哈恰图良及其芭蕾舞剧《斯巴达克》[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杨欣;哈恰图良及其《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倩雅;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色及演奏诠释[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5 卞莹s,
本文编号:920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2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