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河北省高碑店市大义店村“冰雹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9:23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高碑店市大义店村“冰雹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冰雹会 仪式 信仰 音乐


【摘要】:仪式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的急剧转变,这些仪式传统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因此对他们进行广泛及有系统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中国自周代开始就有制礼作乐的传统,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农村的个别地方依然深受人们的热爱,礼、乐的密切融和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只要有礼必定有乐,礼乐结合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科技、文明日益发达的社会,为何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学者们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 河北省高碑店市张六庄乡大义店村建于明朝之初,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由于该村及其周围地区经常遭受雹灾侵袭,所以人们为了驱雹禳灾的目的而建立了冰雹会,随着与冰雹会相关的一系列仪式如悬神、请神、拜神、送神的确立,拾幡会也随之建立,成为了专门服务于冰雹会的乐种,在仪式的各个阶段进行演奏,从此,只要冰雹会有活动,拾幡会也必定效力,二者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举行冰雹会的仪式过程中礼乐的完美结合充分的体现了出来。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都是该村最热闹的时候,全村及邻村老少不论何种身份、或身在何方都会在这时相聚并参加该活动,这已经成为该村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本村除了音乐会之外还有诸多花会,他们共同构成了该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今活动频繁的只有冰雹会、拾幡会、及音乐会,这三者相互联系关系密切,为何在其他会种延续中断的情况下而这三个会种能够得以幸存,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让学者们深思的。最值得提及的是该村的拾幡会与音乐会与一般意义上的拾幡会与音乐会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在乡村礼俗中各担其职,充分的体现了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融合。 在当今社会为何这个村落的人们对该仪式如此的重视,且为何该村的冰雹会历经数载但仪式及音乐曲目保存依然完整,冰雹会仪式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二者为何会完美的结合,以及怎样的结合,为何拾幡会和音乐会会同时存在,他们在冰雹会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局内人及局外人对此是如何看待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的。
【关键词】:冰雹会 仪式 信仰 音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第1章 "冰雹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综述13-18
  • 1.1 "冰雹会"存在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13-14
  • 1.2 "冰雹会"存在的文化环境14-17
  • 1.2.1 大义店村人们的信仰空间14-15
  • 1.2.2 会统的兴衰15-16
  • 1.2.3 其他艺术组织16-17
  • 1.3 "冰雹会"存在的经济环境17-18
  • 第2章 "冰雹会"祭神的仪式过程18-26
  • 2.1 悬神18-19
  • 2.2 请神19-22
  • 2.3 拜神(敬神)22-23
  • 2.4 送神23-24
  • 2.5 小结24-26
  • 第3章 "冰雹会"祭神活动中的音乐研究26-41
  • 3.1 拾幡会26-30
  • 3.1.1 曲目与乐谱27-28
  • 3.1.2 乐人与乐器28-30
  • 3.1.3 供养与传承30
  • 3.2 音乐会30-32
  • 3.2.1 曲目与乐谱31-32
  • 3.2.2 乐人与乐器32
  • 3.3 此处拾幡会与音乐会与一般意义的十幡会与音乐会的区别32-35
  • 3.3.1 此处拾幡会与一般意义的十幡会的区别32-33
  • 3.3.2 此处的音乐会与一般意义的民间音乐会的差别33-35
  • 3.4 祭神活动中"拾幡会"与"音乐会"共存的原因及意义35-41
  • 3.4.1 祭神活动中"两会"共存的原因35-37
  • 3.4.2 "两会"共存的意义37-41
  • 第4章 冰雹会仪式及其音乐(拾幡会)经久不衰的原因41-46
  • 4.1 仪式具有的神圣性与世俗性41-43
  • 4.2 仪式具有的固定性与灵活性(非固定因素)43-44
  • 4.3 其他因素44-46
  • 第5章 大义店村"冰雹会"仪式音乐的生存困境与解决对策46-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湘辉;;孤独时刻开溜一下[J];中国保健营养;2011年08期

2 朱景和;;赏析风云纪录——兼议影像史学新发展[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9期

3 王兵;赵春武;;浅谈中西音乐文化之别[J];群文天地;2011年03期

4 项阳;柏互玖;;从《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等书的编纂说起[J];人民音乐;2011年07期

5 杭大庆;;灵魂的催化剂[J];人生十六七;2004年08期

6 海灵草;;海灵草的诗[J];诗林;2011年04期

7 段立欣;;今天有“奇异雹”[J];课外生活;2009年Z1期

8 何宽钊;;歌剧《白蛇传》的美学思考[J];人民音乐;2011年08期

9 许步云;打枣[J];中小学管理;1996年10期

10 赵黎明;;明清“格调”诗学与朱光潜现代“声律诗学”观的建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剑琴;熊传辉;傅晓辉;王建国;;两次典型冰雹天气的对流风暴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马月枝;钟兴华;王新红;王兵;李吉洲;;长垣“5·29”局地强对流预报失误的思考[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关屹瀛;陈爽;张显军;张卫星;;雷暴、冰雹机理及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4 邹光源;;用二维冰雹云模式预报桂西北地区降雹[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殷志有;周丹;;商洛山地冰雹灾害天气特征研讨[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冯新;郭彬;严树立;齐麟;邹其兵;;襄樊市西南山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过程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7 周晓丽;;铜川“9·14”冰雹天气成因初探及雷达回波分析[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沈晓辉;李晔;祝小梅;江新安;;伊犁2007年7.28冰雹个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池再香;陈晓弟;;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冰雹与降水的关系分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蒲云锦;韩春光;;2008年7月25—26日石河子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帆 王晋;罕见冰雹考验车险理赔能力[N];经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邓小敏 特约记者 钟俊峰 刘小弘;冰雹接踵而至 干群奋起抗灾[N];韶关日报;2005年

3 特约记者 赵春燕;麦积三乡镇遭冰雹袭击[N];天水日报;2009年

4 周文波;毕节市遭受冰雹袭击[N];毕节日报;2010年

5 袁长焕;盛夏外出慎防冰雹[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记者 尚丽 通讯员 吴廷录 程利斌;阳高部分乡镇遭受特大冰雹暴风雨袭击[N];大同日报;2010年

7 臧东 赵奎 杨文斌;斗古乡遭受特大冰雹袭击[N];毕节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高峰;时代赋予音乐神圣使命 音乐伴和民族伟大复兴[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钟俊锋 官见全 张治文 黄福成;始兴仁化遭冰雹袭击[N];韶关日报;2011年

10 梁会平;陇县遭罕见冰雹袭击[N];宝鸡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6 潘澜;席曼诺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演变轨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刘灏;查尔斯·艾夫斯音乐创作中的拼贴技法及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平;河北省高碑店市大义店村“冰雹会”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周赛君;上海罗店龙船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3 隋东;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4 范博;从“为神”到“为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毅;昆明翠湖社区音乐现象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6 叶雨;论皮亚佐拉新探戈音乐的艺术特征[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郭X圆;17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民族音乐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王泺泉;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的文化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兰兰;巴洛克之遗珠[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31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31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