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民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霍邱民歌研究
【摘要】: 霍邱民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音调高亢,音色优美,亲切自然,乡情浓郁。本文从霍邱民歌的起缘探究民歌的来源、流传及发展。结合研究霍邱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揭示民歌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特征及内容意义,并进一步对民歌进行分类,分别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形式进行分析。从民歌的内容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形式及状况。从民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了解各个时期的人文特点及风土人情。同时学习霍邱民歌的艺术手法、艺术取向及艺术价值。 具体研究进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就霍邱民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类型、传承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增加了对霍邱民歌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体验。在如何保护传承霍邱民歌方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并为此研究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能更好地发展霍邱民歌,发挥民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霍邱民歌 耙田山歌 放牛山歌 秧歌 车水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1章 霍邱民歌的历史源流11-14
- 1.1 霍邱县的自然地理环境11-12
- 1.2 霍邱民歌的起源12-14
- 第2章 各时期的霍邱民歌14-22
- 2.1 革命时期的霍邱民歌14-16
- 2.2 抗战时期霍邱民歌16-18
- 2.3 建国时期的霍邱民歌18-22
- 第3章 霍邱民歌的体裁22-38
- 3.1 小调22-28
- 3.2 山歌28-32
- 3.3 号子32-34
- 3.4 说唱34-38
- 第4章 霍邱民歌的艺术特征38-42
- 4.1 体裁广泛38
- 4.2 语言韵律38-39
- 4.3 衬词、衬腔的运用39-40
- 4.4 句式的特征40
- 4.5 歌词的表现手法40-42
- 第5章 霍邱县民歌的发掘与传承42-45
- 5.1 发掘与创作42-43
- 5.2 自然传承43
- 5.3 教育传承43
- 5.4 歌赛传承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四环;江珊;;再唱山歌给党听[J];高中生;2011年19期
2 李官明;;永远的山歌永远给党听[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3 蕉萍;;唱支山歌给党听[J];阅读;2011年Z2期
4 周正良;;白茆采风小札[J];广播歌选;2011年07期
5 严雪涛;马济元;;吴歌的希望 白茆波司登少儿山歌艺术团[J];广播歌选;2011年07期
6 赵亮;;民间音乐生存的思考及文化学阐释——记2010年广东省郁南县连滩山歌采风后感[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7 李维余;;李维余的诗(6首)[J];诗歌月刊;2011年08期
8 叶蕾蕾;;乐清山歌——《对鸟》的魅力[J];才智;2011年16期
9 周佐霖;;《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10 张燕;;寻找《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J];四川统一战线;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敬伟;;芦墟山歌曲调创新初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许佳明;;试论芦墟山歌的保护与传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蒋效伦;;弘扬和发展木洞山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虞永良;;《汝尔歌》是一部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许佳明;;一方水土一方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张贻灿;;奇特的民歌音韵 古朴的生活场景——新化山歌赏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陆晓荔;;谈谈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的教学[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高卫华;马艳;;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探析——基于南宁市部分区域的实地调研[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9 何绵山;;福建畲族民歌概述[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10 蓝七妹;;浅谈畲族山歌的比兴手法[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芳;广西“歌王”传奇[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柳浪;山歌好比春江水[N];西部时报;2008年
3 驻广西记者 刘创举 通讯员 韦景耀;广西铜鼓山歌艺术节精彩纷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潘宝民 唐雄 郭树护;海南儋州调声山歌开始登上大雅之堂[N];西部时报;2009年
5 霍庆涛;山歌传唱颂党恩[N];贵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曾涛 通讯员 罗雅;河池:山歌局长山歌多[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沈仕卫 李玲;贵州安顺:山歌好比春江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帅佳希;沿河土家山歌:繁荣背后的尴尬[N];贵州民族报;2010年
9 ;沿河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N];贵州政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卢彬;歌之咏之 薪火相传[N];南宁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土有;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俊光;唱歌就问歌根事[D];苏州大学;2007年
3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单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7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楠;霍邱民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何晓倩;重庆市木洞山歌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3 罗慈花;新化山歌艺术特征与传承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廖华力;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探寻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D];兰州大学;2012年
5 莫国酬;广西金城江—龙江流域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卢黎;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曾晓萍;湘中新化陶情山歌及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来法;当涂民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艳芳;浏阳客家山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钟健;广西宜州市做(女牙)禁与山歌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1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3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