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河南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与风格

发布时间:2017-09-28 14:06

  本文关键词:论河南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与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 河南信阳民歌 歌唱方法 歌唱风格 南北兼融


【摘要】: 河南信阳地区的民间歌曲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歌唱风格的分析与归纳,其南北兼融的风格特点在歌唱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产生这一音乐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探讨。这对今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信阳民歌都是十分有益的。 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信阳民歌的地方特色与歌唱方法。形成一个地方民歌色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人们的生活、语言、性格、爱好、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以及各种戏曲、曲艺等。其中语言因素有着特殊意义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把体裁和演唱方法两种分类相结合来研究其特点,从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唱法来分析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从而使我们对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对信阳民歌的风格和歌唱技巧进行分析。 一、从调式音阶、旋法节奏、音域和结构以及润腔四个方面来分析信阳民歌的风格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其南北兼融的风格特征。 二、信阳民歌的演唱技巧。本文以谱例的形式对各种演唱技法进行概括总结。主要总结了下列演唱方法:高腔唱法、平腔唱法、低腔唱法、润腔处理、吐字咬字的运用。 第三部分:信阳民歌歌唱风格形成的人文、自然环境。一个地方民歌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影响信阳民歌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河南信阳民歌 歌唱方法 歌唱风格 南北兼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引言8-9
  • 第一章 信阳民歌的地方特色与歌唱方法9-25
  • 第一节 信阳民歌的类别与地方色彩9-15
  • 一、信阳民歌的类别9-10
  • 二、信阳民歌的地方色彩10
  • 1、信阳方言与信阳民歌10-11
  • (1) 声母10-11
  • (2) 韵母11
  • 2、方言声调与民歌曲调的结合11-13
  • 3、具有地方特点的衬词、衬句13-15
  • (1) 习惯性衬词13-14
  • (2) 语气或语尾衬词14-15
  • (3) 衬词段15
  • 第二节 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15-25
  • 一、高腔唱法15-18
  • 1、什么是高腔唱法15-16
  • 2、高腔唱法的特点16
  • 3、高腔唱法在信阳民歌中的运用16-18
  • 二、平腔唱法18-24
  • 1、什么是平腔唱法18
  • 2、平腔唱法的特点18-19
  • 3、平腔唱法在信阳民歌中的运用19-24
  • 三、低腔唱法24-25
  • 1、什么是低腔唱法24
  • 2、低腔唱法的特点24
  • 3、低腔唱法在信阳民歌中的运用24-25
  • 第二章 信阳民歌的歌唱风格25-37
  • 第一节 信阳民歌的风格特点25-29
  • 一、调式音阶特点25-26
  • 二、旋法节奏特点26-28
  • 三、音域和结构特点28-29
  • 四、润腔特点29
  • 第二节 信阳民歌的歌唱技巧29-37
  • 一、润腔处理30-35
  • 1、滑音30-32
  • 2、喉颤音32
  • 3、波音32-33
  • 4、断腔33-34
  • 5、微升音34
  • 6、弹舌34-35
  • 二、吐字咬字的运用35-37
  • 第三章 信阳民歌歌唱风格形成的人文、自然环境37-41
  • 第一节 自然环境37-39
  • 第二节 人文环境39-41
  • 结语41
  • 注释41-42
  • 参考文献4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敬民;从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调中看文化过渡区的音乐风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敬民;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1999年02期

4 于立刚;略论淮河流域民歌之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5 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6 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7 雷承松,丁嘉宝;歌舞之乡话民歌[J];中国音乐学;1996年S1期



本文编号:936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36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