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泥带水”方见音乐本质——赣北山歌的旋法、唱法、传承研究的区域视野
本文关键词:“拖泥带水”方见音乐本质——赣北山歌的旋法、唱法、传承研究的区域视野
【摘要】:"拖泥带水"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种整体观的比喻,它要求把研究对象放置到与之相关的真实生态环境中进行关照。本文从文化生态角度抓住赣北文化、地理、语言特点,把赣北山歌音乐形态旋律发展手法放在具体区域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对其唱法做了归纳与分类,并对赣北山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做了设想,以期让大众更好地认识赣北山歌。
【作者单位】: 海南省歌舞团;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声歌系;
【关键词】: “拖泥带水” 旋法 唱法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一、“拖泥带水”看旋法1.旋律要素分析赣北山歌是以中国五声调式音阶为基础的,在调式形态上,它们体现了区域音乐的色彩特色,大致可分为徵调式类(包括宫调式)和羽调式类(包括角调式)两种,很少有商调式存在。如《穷人也有出头时》为徵调式,《苦姑娘》为羽调式等。在调性色彩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俪雅,王秀敏;歌唱艺术中的三种唱法及其相对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小兰;;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探索[J];中国音乐;2008年02期
3 李悦;;试论声乐研究的民族化走向[J];黄河之声;2009年04期
4 孟小师;;对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05期
5 王卓;;论声乐教学方法及其特征[J];艺术教育;2010年05期
6 谢瑾;徐希茅;;关于民族声乐作品中颤音唱法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罗琳;;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审美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11期
8 滕晓梅;;民族民间唱法的咬字吐字技术[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9期
9 石广军;;正确、客观地审视俄罗斯声乐学派[J];中国音乐;2009年01期
10 黄文宇;;声乐学习中的误区——教学札记两则[J];音乐探索;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牟学农;;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及其调式属性[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李晓红;;摸索中的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声乐教学的方法论比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3 杨瑞庆;;漫谈歌曲创新[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潘屹;唐小木;;论钢琴套曲《他山集》演奏上的技术处理[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徐嘉琪;;浅谈民歌的娱乐价值[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安;“三种唱法”划分科学吗?[N];人民日报;2000年
2 齐从容;“三种唱法”是与非[N];音乐周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刘小艳;李双松 流行唱法有唱无法[N];音乐生活报;2010年
4 张冠宇;如何评判流行唱法[N];文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梅大传;李琼:能否撑起民俗唱法的新旗[N];工人日报;2000年
6 罗辛;声音理论的误区[N];音乐周报;2000年
7 周来达;中国声乐唱法宜提四种[N];音乐周报;2000年
8 蒋力;画地为牢的悲哀[N];音乐周报;2000年
9 高音;唱法如何划分?[N];音乐周报;2000年
10 记者 刘淼;金铁霖学生音乐会桃李芬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 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芳;对“关闭”唱法的研究与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洪雅楠;武秀之教授“三女合一”唱法之剖析[D];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
3 张玮;以《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论三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4 雷佳;融戏曲唱法于民族唱法[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韩乙镝;论新时期中国流行唱法的发展轨迹[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安丽;三种唱法及声乐比赛分类方法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冠宏;对男中音“关闭”唱法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8 赵妍;由“吴碧霞中西合璧唱法现象”思考声乐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洪艳;畲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10 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977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7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