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德海琵琶新语汇
本文关键词:论刘德海琵琶新语汇
更多相关文章: 刘德海琵琶新技法 继承与发展 统一 变化 创新技法 旧法新弹
【摘要】: 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作为琵琶新技法的始作俑者,在新技法中有着很大的贡献,他在不断探索琵琶技法创新的同时,积极开拓琵琶乐曲创作的新路子,书写了新时代琵琶艺术新语汇。作为琵琶艺术发展的领路人,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及艺术主张,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新的审美观念,新的思维模式创作了大批具有开拓性价值的优秀作品,而他所谓的创新又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并开发出许多新型演奏方法。刘德海先生的新作引人注目,每出一种新技法都令人耳目一新,并为其运用的恰当啧啧称叹,而每种新技法诞生都是为了作品能够直接地表达出人生、人性这个更高的主题层面。 音乐的多样性和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为演奏者以什么样的演奏方法来表现音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总以一种状态即一种声音,一种风格流派……很难给受众群体以感动。那么,在继承传统琵琶精髓的同时,发展、变化一些技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在统一中(继承)求变化(发展),在变化中求统一的这一问题,刘德海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革新不可固步自封,不可固守“老祖宗”,不可偏执于做“传人”,保“正宗传人”本身无可厚非,但绝不是片面的为保“音符”“版本”,以“变”求“不变”的历史辩证法则是切切不可违背的。今日传统音乐得以发扬光大,有赖于千百年来无数前辈个性审美创造的结果。 刘德海先生在他大量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琵琶艺术美学的感悟与创新,一种创新模式归为“旧法新弹”,另一种则是刘德海先生的发明创造。刘氏创新理念始终站在继承与发展的高度上,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新的“时代语言”,并不忘在创造新颖技法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重新审视传统琵琶技法,运用新式思维来诠释传统技法,这样的创新思维可谓是具“继承性”的“创造性”。 反正弹是刘德海先生在80年代创造的新技法,多用于他的创作曲目中,是琵琶新技法创造的重要开端,也是刘德海式新思维、新语汇的创新表现。他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发现了新的音色,创造了具有当代音乐语言的琵琶作品。运用、开发出的新颖技巧增添了乐曲的新意境,使创新技法既服务到作品中来,又不显生硬多余。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新技法 继承与发展 统一 变化 创新技法 旧法新弹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序言9-10
- 一、琵琶历史概述9
- 二、琵琶新技法基本情况9-10
- 第一章 刘德海式琵琶艺术新语汇 —— 创新技法的始作俑者10-11
- 一、开拓创新10
- 二、艺术成果──新技法的具体表现10-11
- 第二章 右手新技术演奏法11-20
- 一、继承与发展11-12
- (一) 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11
- (二) 创新中的发展——琵琶艺术美的突破11-12
- 二、创新技法12-20
- (一) 反正弹12-15
- a.反正弹之美12
- b. 反正弹演奏技法12-13
- c.反正弹之运用13-15
- (二) 弱音15
- (三) 右手大指勾、拨及肉扫15-16
- (四) 下出轮──四指下出轮及三指下出轮16-17
- (五) 反半轮17-18
- (六) 勾搭18-20
- a. 软勾搭19
- b. 双勾搭19-20
- 第三章 左手新技术演奏法20-26
- 一、琵琶演奏的整体与局部20
- 二、创新技法20-26
- (一) 泛音20-23
- a.双弹人工泛音20-21
- b. 假泛音21
- c.八度人工泛音21-22
- d.相把强泛音22
- e.带泛音22-23
- (二) 带音23-25
- a.上指带23-24
- b. 双带24-25
- (三) 绞弦25-26
- a. 弦的运用25
- b. 离品绞与按品绞25-26
- 第四章 特殊音响技法26-31
- 一、拍弦26-27
- 二、拍面板27-28
- 三、拨山口28
- 四、刺弦28-29
- 五、打缚首29
- 六、相角揉29-30
- 七、松弦30
- 八、指甲碰弦30-31
- 第五章 新思维,新演绎31-36
- 一、“旧法新弹”31-34
- 二、节奏创新34-36
- 第六章 结语36-37
- 一、刘德海先生音乐创作的本质36
- 二、刘德海先生的美学原则36-37
- 参考文献37-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扬;王玉莲;;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继承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12期
2 齐环玉;;浅谈鲁迅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3 王磊;;论杨牧边塞诗对古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年20期
4 孙童;;艺术史的进化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侯君奕;;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3期
6 晓耕;“潮剧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汕头举行[J];中国戏剧;2000年12期
7 陈才忆;福克纳对马克·吐温的继承与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刘兆伟;;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10 吕艺生;;对民间舞的重新解读——巴西桑巴舞考察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陈福民;;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高世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许健鹏;;关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几点建议[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方;;现代旅游景区建设的“园林观”[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建刚;;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6 李乃民;;近3年来“四诊研究”的主要进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年友;;试论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与发展[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志刚;;弘扬延安精神 发展统一战线[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9 孙亚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白天寅;;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特质之比较——关于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文化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安丽;浅析评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N];西藏日报;2003年
2 明真;坚持继承与发展创新[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陈杏;研讨潮剧的继承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周东浩;要以系统论指导中医的继承与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记者王炼;坚持继承与发展努力实现中藏蒙医药现代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王宏歌;继承与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记者 陆静;领会实质 狠抓落实 促进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8 张俊良;以品质为本的富菱达电梯[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历史所 卜宪群;进一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卢建国;论“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精神[N];福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劲歌;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肖宏;从传统到现代[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李岩;北京四大名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徐江雁;北京御医学派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邓国军;宋诗话考论[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实践[D];宁夏大学;2003年
2 卢万成;《颜氏家训》家庭思想教育研究及对当代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叶茂樟;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琼雯;延展与转化[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郝锋艳;云南喜洲白族古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赵洪艳;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阴澍雨;简率纵意 观物之生[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8 甄金辉;李Xh对颜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6年
9 刘宁;论在风景创作中对水彩本体语言的追求[D];青岛大学;2008年
10 李剑虹;王阳明哲学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82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8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