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08 17:27

  本文关键词: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桑桐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 创作分析 认识与思考


【摘要】:桑桐(1923——),原名朱镜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是桑桐先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这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显得更加成熟、理性。作品采用中国民歌主题音调,运用半音化复合和声、复合调性等创作手法来表现乐曲内容。 本论文通过研究桑桐教授的艺术生涯及其钢琴音乐创作,剖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在体裁、和声、调式调性、复调等音乐的元素及其美学追求上的特色,探析桑桐的民歌主题钢琴创作的方法,进而从理论上探索中国钢琴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发展趋势。 论文重点将以九首民歌主题钢琴小曲的音乐本体出发,基于对作曲家桑桐的钢琴音乐创作认识,阐明桑桐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西方传统作曲体系、和近现代和声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的钢琴音乐发展现状,提出笔者的认识与思考。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桑桐的艺术人生,第二章是剖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创作技术手法,第三章是笔者对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桑桐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 创作分析 认识与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8
  • 1 桑桐的艺术人生8-13
  • 1.1 桑桐的生活经历8-9
  • 1.2 桑桐钢琴创作的基本轨迹和特点9-13
  • 1.2.1 早期钢琴音乐创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0
  • 1.2.2 中期钢琴音乐创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0-11
  • 1.2.3 晚期钢琴音乐创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1-13
  • 2《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创作分析13-43
  • 2.1 结构分析13-21
  • 2.1.1 第一首《飞歌》13-14
  • 2.1.2 第二首《抒情曲》14-15
  • 2.1.3 第三首《开花调》15-16
  • 2.1.4 第四首《撒拉令》16-17
  • 2.1.5 第五首《茉莉花》17-18
  • 2.1.6 第六首《牧歌》18
  • 2.1.7 第七首《拔根芦柴花》18-19
  • 2.1.8 第八首《小白菜》19-20
  • 2.1.9 第九首《刮地风》20-21
  • 2.2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和声语言21-31
  • 2.2.1 和弦结构的多样性21-26
  • 2.2.2 和声手法26-31
  • 2.3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调式调性31-36
  • 2.3.1 旋律中调式调性发展的特征32-34
  • 2.3.2 纵向复合调性特征34
  • 2.3.3 调式调性展开特征34-36
  • 2.4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复调手法36-39
  • 2.4.1 模仿复调思维的运用36-37
  • 2.4.2 支声复调思维的运用37-39
  • 2.4.3 隐伏复调思维的运用39
  • 2.5 《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织体特征39-43
  • 2.5.1 织体的功能类型及其作用39-40
  • 2.5.2 织体声部关系的处理特色40-41
  • 2.5.3 五声纵合性和声的织体形式41-42
  • 2.5.4 织体的民族化42-43
  • 3 对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的认识与思考43-52
  • 3.1 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的意义43-46
  • 3.1.1 发挥民歌的特色属性43-44
  • 3.1.2 推进中国和声的民族化44-45
  • 3.1.3 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国际化45-46
  • 3.2 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思考46-52
  • 3.2.1 注重作品的民族性46-47
  • 3.2.2 钢琴作品创新要与民族的审美心理相适应47-50
  • 3.2.3 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中国钢琴作品中审美的表现[J];美与时代(下);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佳颖;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5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95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