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要】: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得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声乐教育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声乐教学也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声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交叉学科的声乐心理学,应该说是声乐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了解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为乐器,人的声音为手段,在大脑神经的指挥下,协调有关肌肉做运动后产生出的具有鲜明感情色彩、有明显音高和长短、强弱变化的、非自然状态的乐音。由于歌唱的乐器是长在每个人身上的,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同时歌唱又可以直接的更为容易的表达人的思想,再加上丰富的歌词而比其他的音乐形式更能够被人们确切的理解,从而容易形成其广泛的社会性。这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相对于其他音乐作品来说更容易家喻户晓一样,形成了群众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社会群体。声乐教学的心理因素研究和探索则更加便于教师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从它的起源,无论是在任何民族和任何时代,它都是音乐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我国古人云:“竹不如丝,丝不如肉”[1]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是肯定了人声这一无与伦比的表现手段。高校声乐教学面向的是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声音需求、不同审美取向的一些学生,这些大学生对声乐的需求能力,审美能力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面对这个既特殊而又广泛的声乐需求群体,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声乐演唱水平,探究声乐的学习、演唱和表演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早在我国古代《乐记》中就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2]在17世纪的意大利,培特罗.托西就指出:“有独创性的歌唱者,哪怕他是很普通,也比聪明而没有自己想象力的歌唱者值得尊敬。”[3]而在声乐教学中,演唱过程更是一种集声乐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发展和提高过程。伊.卡.那查连柯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4]也就是说声乐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声乐技巧的掌握过程中,自始自终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演唱者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控制能力、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及观察力、鉴赏力等等。马纳费奥迪著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一书中指出:“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5]荷伯特.凯撒著的《心的歌声》里写到:“美好的歌声今天是,过去也一直是,主要是建立在心理上的。”[6]这样声乐理论的研究就由单纯的技术技巧研究发展到生理研究,进而发展到心理研究,这是声乐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歌唱家楼乾贵认为:“在歌唱中最难克服的是演出前的焦虑。”[7]当代歌王帕瓦罗蒂也认为:“除了天赋以外,歌唱家在舞台上的声音还取决于另外一些因素,如:精神状态、健康状况、情绪如何、有无信心等,这些全会影响歌唱家的声音。我已经谈过控制自己的神经系统的重要性,有效的控制以上的因素,对歌唱家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起码也要把不利的因素缩小到极限,当你觉得自己可以唱好而没有唱好时,心中是痛苦的,我有好的声音,但我仍然没有成为声音的主人。”[8]而我国的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徐行效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更是把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由此不难看出,歌唱思维是歌唱教学的主导因素,对歌唱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探究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各种表现及规律,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实施和实践表演,所以说无论是在声乐心理理论的完善上或是声乐的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 声乐心理学 心理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引言10-11
- 1 声乐心理学发展概述与调查11-15
- 1.1 声乐心理学发展回顾11-12
- 1.1.1 中外声乐心理学的研究状况11-12
- 1.2 高校声乐心理学教学现状分析12-15
- 1.2.1 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理论研究12
- 1.2.2 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实践研究12-15
- 2 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价值研究15-18
- 2.1 高校声乐心理学的教学性质15
- 2.2 高校声乐心理学的教学任务15-16
- 2.3 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价值16-18
- 2.3.1 满足自身需求是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心理因素实施的价值之一16
- 2.3.2 声乐心理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声乐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径16-17
- 2.3.3 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17-18
- 3 心理因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调查分析研究18-28
- 3.1 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调查情况分析18-22
- 3.2 认同与欣赏22-23
- 3.3 思维与想象23-28
- 3.3.1 歌唱中的思维24-25
- 3.3.2 歌唱中的想象25-28
- 4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作用28-40
- 4.1 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28-31
- 4.1.1 歌词的情感性28-29
- 4.1.2 曲调的情感性29-30
- 4.1.3 声音的情感性30-31
- 4.2 声乐情感能力的培养31-36
- 4.2.1 情感体验能力与接受能力的培养31-33
- 4.2.2 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33-34
- 4.2.3 情感控制力和创造力的培养34-36
- 4.3 声乐艺术的表演心理36-40
- 4.3.1 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机制36-37
- 4.3.2 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37-40
- 5 树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实现声乐艺术的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40-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3
- 附录43-47
- 后记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付莉;;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6 周雪;;论俄罗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运用及情感表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7 刘韶,张玲;试析跨栏跑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陆博;;儿童手风琴的教学原则[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丁润生;;也谈思维科学的对象——兼说完整准确地理解钱学森有关思维科学遗著[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阮永之;;英语阅读理论模式初探[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9 李琳;;10~24岁男女学生的神经系统特性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邹红;;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湛洋;师范院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4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998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9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