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京南白庙村“音乐会”实地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4:04

  本文关键词:京南白庙村“音乐会”实地调查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 灯花节 仪式 文化自觉


【摘要】:白庙村“音乐会”是活跃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白庙村的民间音乐会社,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庙村“音乐会”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完善冀中笙管乐的案例论证并为白庙村“音乐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一份详实的理论梳理、研究资料。 本文中运用“仪式中的音声”所设定的“信仰—仪式—音声”这一理论角度,对白庙村音乐会的灯花节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调查,从音乐学角度阐释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渊源、文化环境、音乐风格形态。因此,本文在第一章中将白庙村音乐会这一乡村乐社放置到其所在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对与它息息相关的信仰认知、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性分析。第二章以灯花节活动个案为例尽可能展现仪式行为的全过程,呈现出当今白庙村音乐会活动的场景。第三章主要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方法对白庙村音乐会的音乐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则是对白庙村“音乐会”历史的理论重建与文化解读。 研究中笔者深入白庙村“音乐会”进行了采访和拍摄,“音乐会”作为冀中笙管乐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对其持续性的挖掘和整理,进一步拓展其音乐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本文将白庙村音乐会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进行观照,把研究工作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保护观念相结合。 通过对白庙村“音乐会”的生存空间、仪式活动、音乐本体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首先,本研究对象是流行在北京地区的“冀中笙管乐”,在宗教信仰、仪式行为、音乐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与“冀中笙管乐”乐种的一致性;其次,白庙村“音乐会”在村民生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会”的演奏蕴含着“娱人”和“娱神”的双重功用,是乡村礼俗中供养神灵的媒介和手段;再次,通过梳理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音乐会”的生存情况与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民间乡村艺术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白庙村“音乐会”得以被人们熟知的原因,同时也是其继续延续传承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 灯花节 仪式 文化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 研究缘起10-11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11
  • 三、 研究现状11-15
  • 四、 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白庙村“音乐会”生存空间17-28
  • 第一节 “音乐会”概观17-24
  • 一、 “音乐会”的独特性17-18
  • 二、 “音乐会”的地理分布18-23
  • 三、 “音乐会”的演奏与音乐23-24
  • 第二节 白庙村“音乐会”的生存背景24-28
  • 一、 白庙村地理、历史沿革24-26
  • 二、 地域文化形态26
  • 三、 白庙村“音乐会”来源26-28
  • 第二章 白庙村“音乐会”灯花节仪式过程28-46
  • 第一节 感受白庙村“灯花节”29-37
  • 一、 初识白庙村“音乐会”29-31
  • 二、 布置“坛口”31-34
  • 三、 仪式中固定组成部分34-37
  • 第二节 灯花节中的“音声”37-42
  • 一、 灯花节仪式与信仰习俗38-39
  • 二、 灯花节仪式程序及“音声”表现39-41
  • 三、 灯花节仪式中“音声”分析41-42
  • 第三节 灯花节的社会功能42-46
  • 一、 “灯花”的隐喻42-43
  • 二、 灯花节仪式的功能43-46
  • 第三章 白庙村“音乐会”音乐本体分析46-62
  • 第一节 白庙村“音乐会”乐队组合及演奏乐器47-53
  • 一、 乐队组合47-48
  • 二、 演奏乐器与宫调体系48-53
  • 第二节 白庙村“音乐会”的现存谱本解读53-56
  • 一、 谱字特征54-55
  • 二、 曲目统计分类55-56
  • 第三节 白庙村“音乐会”音乐形态分析56-62
  • 一、 法器曲牌56-57
  • 二、 器乐曲牌57-62
  • 第四章 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解读62-74
  • 第一节 班社的守望者63-66
  • 一、 传承关系64-65
  • 二、 人员收入65-66
  • 第二节 “音乐会”历史记忆的传承66-69
  • 一、 解放前后的繁荣景象66-68
  • 二、 “文革”遭破坏68-69
  • 三、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69
  • 第三节 21 世纪华丽转身——“非遗”保护69-71
  • 第四节 面对“非遗热”的反思——文化自觉71-74
  •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历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涛;京畿“音乐会”的乐社性质与组织结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薛艺兵;从冀中“音乐会”的佛道教门派看民间宗教文化的特点[J];音乐研究;1993年04期

3 景蔚岗;笙管乐系与传统音乐分类理论[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4 王先艳;;论民间音乐家的身份认同[J];音乐研究;2011年01期

5 李新现;;民间笙管乐称“雅乐”之辨析[J];音乐研究;2012年01期

6 乔建中,薛艺兵,钟思第,张振涛;“音乐会”的谱本统计及相关问题——冀京津笙管乐种研究之一[J];音乐研究;1997年02期

7 张振涛;;大北方笙管乐文化圈[J];音乐研究;2012年05期

8 齐易;刘东兴;;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J];人民音乐;2009年06期

9 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的《后土宝卷》[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刘东兴;;“高洛音乐会”二十年之新现象[J];人民音乐;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1055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55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