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赵季平大型民族管弦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创作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22:08

  本文关键词:赵季平大型民族管弦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创作技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赵季平 《第二交响乐——和平颂》 民族管弦乐


【摘要】: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上上演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是赵季平先生为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30万同胞二而创作。作品五个乐章贯穿了民族音乐《茉莉花》的主题思想,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发展传统,用现代演奏技法对传统精粹予以升华。本文将以探讨作品创作思想及手段为核心,其研究目的是多层面发现民族化交响作品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充分细化全曲,有层次、系统、多样化阐述对整部音乐作品的观点,理据充分地诠释《第二交响乐》中多种音乐创作要素。论文将从音乐本体入手,重在理论技术层面的研究,投入作品本身,分析作曲家运用的多种创作技术理论手法:首先将从作品五个乐章的音乐分析入手,逐一对各个乐章进行在结构、内容、主题思想上的总体分析,探究音乐作品传达的歌颂世界和平、传播美好友谊之声的深深的时代主题性;进而再从作品的民族性出发,归纳作品融入的民族音乐创作素材,对音乐中主题的性音乐创作思路进行整理总结并加以分析,同时对多声部音乐中显现的民族音调与传统写作技巧的“碰撞”结合现象谈一谈体会与认识;最后从民族管弦乐队编配的角度去解析作曲家关于民族交响乐创作中对乐队整体音响布局的分配问题,,以及发掘民族乐器因构造上的不同所形成在音色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多种组合形式,结合音乐整体艺术效果,从中去感受体会作品所散发的内在民族艺术魅力。 赵季平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他众多的影视剧音乐作品,与此同时还涌现出许多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第二交响乐——和平颂》整部作品既不是民族特色,又极具时代气息,能够很好的结合国情、联系国情,是一部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佳作。
【关键词】:赵季平 《第二交响乐——和平颂》 民族管弦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第一节 《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创作背景及介绍11-12
  • 一、《和平颂》创作背景11
  • 二、《和平颂》作品介绍11-12
  • 第二节 赵季平及其音乐作品简介12-14
  • 第二章 《第二交响乐——和平颂》音乐分析14-33
  • 第一节 第一乐章《金陵大江》14-18
  • 一、《金陵大江》结构脉络图14
  • 二、音乐结构分析14-18
  • 第二节 第二乐章《江泪》18-21
  • 一、《江泪》结构脉络图18-19
  • 二、音乐结构分析19-21
  • 第三节 第三乐章《江怨》21-24
  • 一、《江怨》结构脉络图22-23
  • 二、音乐结构分析23-24
  • 第四节 第四乐章《江怒》24-28
  • 一、《江怒》结构脉络图25-26
  • 二、音乐结构分析26-28
  • 第五节 第五乐章《和平颂》28-33
  • 一、《和平颂》结构脉络图29-30
  • 二、音乐结构分析30-33
  • 第三章 《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创作思维的民族性33-49
  • 第一节 《茉莉花》主题创作思路33-40
  • 一、《茉莉花》的移植33-35
  • 二、核心主题及其演变35-37
  • 三、标题性主题音乐及相关材料37-40
  • 第二节 民族多声部创作40-49
  • 一、主调音乐40-45
  • 二、复调式写作45-49
  • 第四章 《和平颂》民族管弦乐队编配49-64
  • 第一节 乐队概况49-50
  • 一、民族管弦乐队49-50
  • 二、《和平颂》乐队编制50
  • 第二节 《和平颂》乐队配器50-63
  • 一、管乐组51-55
  • 二、弹拨组55-58
  • 三、拉弦乐组58-63
  • 第三节 小结63-64
  • 结论64-67
  • 参考文献67-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建明;;好一朵“茉莉”花——论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主题思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实验[J];人民音乐;1997年05期

3 曹绍德;呼唤世界和平的壮丽颂歌——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J];人民音乐;2004年09期

4 冯智全;;《茉莉花》曲调应用中的差异[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樊祖荫;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063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63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