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谈声乐艺术之魅力

发布时间:2017-10-28 23:18

  本文关键词: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谈声乐艺术之魅力


  更多相关文章: 音乐审美教育 声乐艺术 魅力


【摘要】:“音乐有两大表现类别,,即声乐与器乐。所谓声乐是对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1作为音乐的两大表现类别之一,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一项杰出创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的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它真实的反映了人和社会的需要,是人心灵本质的直接体现。它是唯一一种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用人声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形成既优于单纯的诗歌朗诵,又优于纯粹的器乐演奏而使音乐和文学的功能都得到增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几乎是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它无与伦比的人声表现手段,人性化的表现方法,亲切的情感表达,生动的音乐诠释,广泛的听众参与,直接、迅速的社会功能奠定了它在音乐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的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操的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声乐艺术歌词的语言美、曲作的音乐美、歌唱的声音美、情感美、舞台表演美等审美要素都是其魅力的体现。只有把这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审美要素统一结合起来,用正确的审美观念来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出声乐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把握声乐艺术的整体美,使声乐艺术富有更强的生命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结合自身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校内外的一些教学实践,从音乐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等基本要素,并接着阐述了声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征,重点分析了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最后阐述了根据审美教育的要求和原则对声乐教学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声乐艺术整体美的研究和以审美教育思路为前提的声乐艺术的演唱及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指导,让人声之美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 声乐艺术 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音乐审美教育基本阐释9-17
  • 第一节 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及本质9-11
  • 第二节 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11-17
  • 第二章 声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征17-25
  • 第一节 声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教育特征17-19
  • 第二节 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19-21
  • 第三节 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征21-23
  • 第四节 声乐艺术的愉悦性审美教育特征23-25
  • 第三章 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要素 22 第一节 歌词的语言美25-50
  • 第一节 歌词的语言美25-30
  • 第二节 曲作的音乐美30-38
  • 第三节 歌唱的表现美38-50
  • 第四章 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对声乐教学所提出的建议50-58
  • 第一节 重视聆听,引导学生通过聆听积极主动的体验声乐艺术的美50-52
  • 第二节 重视声乐的相关知识课程的教授与评价52-53
  • 第三节 提高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53-56
  • 第四节 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56-58
  • 结语58-60
  • 参考著作及文献60-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6期

2 李琳;论音乐的审美教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4 B.霍洛波娃;戴明瑜;;二十世纪音乐的节奏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02期

5 王小青;;音乐审美教育认知的新视域[J];艺术百家;2009年S1期

6 修海林;古代声乐演唱理论拾穗[J];中国音乐;1988年02期

7 廖家骅;;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J];中国音乐;2008年02期

8 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04期

9 尹爱青;人为什么需要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11期

10 王懿颖;;音乐教育应当努力追求审美境界——评姚思源教授的《论音乐和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110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110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