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9 18:06

  本文关键词: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海顿 变奏曲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的整个生命历程跨越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两大风格时期,所以他的创作实现了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转变,从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转变,海顿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海顿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包括歌剧、清唱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变奏曲、弥撒曲和声乐作品等,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世纪末的欧洲,无论是在政治还是艺术方面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体裁增多,对职业作曲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海顿在青年时期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他勤奋好学,为人真诚和蔼,谦虚谨慎,终于在晚年时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的作品也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大器晚成的海顿兼收并蓄,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变奏曲中的双主题变奏就是海顿首创的。海顿的音乐创作道路较为平坦,他的音乐幽默、欢快、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歌唱性、抒情性。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5首变奏曲,《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是海顿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在创作技巧上更加成熟,内容也更加丰富,这首乐曲是海顿作品中弹奏最多、最具有效果的钢琴曲之一。是海顿献给莫扎特的学生芭芭拉·普洛耶的,用来安慰芭芭拉失去恩师的痛苦,也借以表达自己对挚友离世的悲痛和怀念,所以此曲在感情的处理上更加细腻,是海顿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富有激情性的作品。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海顿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海顿的钢琴音乐及其创作风格,最后介绍了《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背景,通过这些来了解海顿的成长经历和海顿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第二章重点讲述了变奏曲的起源与发展,变奏曲的类型等知识,让我们对本文要分析的乐曲的音乐体裁有初步的认识。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阐述了两个主题与各变奏之间的联系,还分析了各变奏所运用的变奏手法,最后从钢琴练习和教学的角度,分别从触键的方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和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详细地讲解了该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对海顿的这首变奏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今后的弹奏和教学中,能更好的演绎这首乐曲,,让大家领略到海顿音乐的优美、欢快、明朗,体会到海顿音乐的美。
【关键词】:海顿 变奏曲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海顿钢琴音乐的创作及其特征7-14
  • 第1节 海顿的生平与时代背景7-11
  • (1)、幼年时期7
  • (2)、维也纳时期7-9
  • (3)、艾斯特哈齐时期9-10
  • (4)、伦敦时期10
  • (5)、最后的岁月10-11
  • 第2节 海顿主要钢琴作品及其创作特征11-13
  • 第3节 《f 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背景13-14
  • 第二章 变奏曲的起源与发展14-17
  • 第1节 变奏曲的概念14
  • 第2节 变奏曲的类型14-16
  • 第3节 变奏曲的起源与发展16-17
  • 第三章 《f 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音乐分析17-27
  • 第1节 曲式分析17-18
  • 第2节 双主题分析18-21
  • 第3节 变奏的分析21-25
  • 第4节 尾声部分的分析25-27
  • 第四章 《f 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演奏分析27-37
  • 第1节 触键的方式28-31
  • 第2节 节奏和力度的变化31-35
  • 第3节 踏板的运用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39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9-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奔;;试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莉梅;;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J];歌海;2010年03期

3 刘凌飞;;浅析海顿、莫扎特时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J];青春岁月;2011年08期

4 卜莉;海顿、莫扎特的变奏曲比较[J];人民音乐;2001年08期

5 梁文光;;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孙国忠;走近古典主义(十二) 海顿:古典的风范[J];音乐爱好者;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11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11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