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昌黎地秧歌用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5:20

  本文关键词:昌黎地秧歌用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昌黎地秧歌 秧歌曲 秧歌调 音乐形态 变迁


【摘要】: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特色的四大舞种之一,曾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轰动京城。如今的昌黎地秧歌仍然活跃于田间地头,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笔者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如此重要的民间歌舞,在音乐方面却较少有专门的研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昌黎地秧歌在音乐方面有其独特性。首先,地秧歌的伴奏音乐因要配合舞蹈,所以形成了自己的演奏程式。其次,,昌黎地秧歌原来也称唱秧歌,是歌舞相间的表演形式。但发展到当代,民歌的部分逐渐消失,地秧歌从歌舞衍变为乐舞。这些方面都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昌黎地秧歌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活态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本文描述、分析了昌黎地秧歌在民间的实际生存状况,音乐形态,并对其变迁及原因进行了深入阐释。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田野描述。通过个案展示、情境分析以及班社比较,展现昌黎地秧歌在民间的实际存活状况。第二章是秧歌曲的形态研究。通过分析乐器、曲目分类、音乐结构、变化手法等内容,揭示用乐规则。第三章描述并分析了已经丢失的秧歌调及其他歌唱内容。第四章是对音乐变迁进行深入阐释,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中探寻变迁的缘由。 本文最终得到的结论为:1、昌黎地秧歌的音乐发展至今,是遗失秧歌调后的器乐形式;2、喇叭在与舞蹈的配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程式;3、昌黎地秧歌虽然受戏曲影响,但不具备向戏曲转化的条件;4、歌舞向乐舞的衍变,是其艺术特点、生存环境和偶然性事件三者互动的结果。 本文的写作,除了可以弥补学术界在其音乐方面研究的缺失,还可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变迁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资料。此外,笔者对民间歌舞向戏曲衍变的探讨,还可为相关学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角度。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 秧歌曲 秧歌调 音乐形态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8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一、 研究对象10-13
  • 二、 研究现状13-16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16-17
  • 四、 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我的田野:乡土艺术的活态展现19-45
  • 第一节 南各庄村秧歌表演20-28
  • 一、 表演前的准备20-21
  • 二、 上午的秧歌表演21-27
  • 三、 第二场表演及劳务分配27-28
  • 第二节 表演形式和行当28-33
  • 一、 表演形式的分类28-29
  • 二、 行当29-33
  • 第三节 不同情境的秧歌表演33-37
  • 一、 传统节日:不“成功”的大年初二33-34
  • 二、 平谷庙会与开业庆典34-35
  • 三、 闺女回门35-36
  • 四、 其他情境36-37
  • 第四节 秧歌角与喇叭匠37-45
  • 一、 组织形式38
  • 二、 人员构成38-41
  • 三、 传承方式41-42
  • 四、 收入分配42-45
  • 第二章 结构与规则:当代的秧歌曲45-70
  • 第一节 乐队·乐器·曲目45-51
  • 一、 乐队编制45-46
  • 二、 大杆喇叭及其用调46-48
  • 三、 喇叭曲目分类48-51
  • 第二节 地秧歌的音乐结构及变化手法51-67
  • 一、 【走丝弦】与【锁住】51-55
  • 二、 音乐结构55-59
  • 三、 秧歌曲的变化手法59-67
  • 第三节 昌黎地秧歌用乐规则67-70
  • 一、 框架结构67
  • 二、 秧歌音乐用调67-68
  • 三、 速度与节奏68-69
  • 四、 曲牌选用的规则69
  • 五、 变化手法69-70
  • 第三章 记忆中的歌唱:遗失的秧歌调70-80
  • 第一节 秧歌调的音乐与唱词70-74
  • 一、 音乐形态70-72
  • 二、 唱词内容72-74
  • 第二节 秧歌调的“发展”74-80
  • 一、 秧歌调与莲花落、二人转74-76
  • 二、 出子秧歌曾经“移植”的“唱腔”76-80
  •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中的昌黎地秧歌及其文化分析80-97
  • 第一节 历史语境下,歌舞到乐舞的衍变80-83
  • 一、 晚清以前:演唱秧歌80-81
  • 二、 晚清至上世纪 50 点年代:戏剧形式的介入81
  • 三、 当代地秧歌:秧歌调的遗失及其原因81-83
  • 第二节 社会维护对昌黎地秧歌衍变的影响83-86
  • 一、 明清朝廷对声乐类民间音乐的禁令83-85
  • 二、 《跑驴》的成功对舞蹈的进一步“强化”85
  • 三、 当代昌黎以唱为主的民间音乐的衰落85-86
  • 第三节 传统的再造86-93
  • 一、 昌黎地秧歌用途及功能的变迁86-88
  • 二、 当地艺人知识体系的重构88-93
  • 第四节 对另一种可能的探讨——从民间歌舞到戏曲93-97
  • 一、 歌舞小戏统计93-94
  • 二、 民间歌舞向戏曲衍变的条件94-96
  • 三、 昌黎地秧歌没有发展成戏曲的原因96-97
  • 结语97-100
  • 一、 昌黎地秧歌的音乐发展至今,是遗失秧歌调后的器乐形式97
  • 二、 喇叭在与舞蹈的配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程式97-98
  • 三、 昌黎地秧歌虽然受戏曲影响,但不具备向戏曲衍变的条件98
  • 四、 歌舞向乐舞的衍变,是其艺术特点、生存环境和偶然性因素三者互动的结果98-100
  • 参考文献100-106
  • 附录 1106-109
  • 附录 2109-123
  • 附录 3123-126
  • 附录 4126-129
  • 李远铮个人简历129-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敏;;试析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张惠勇;贾楠;程学勇;;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昌黎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保护策略[J];大家;2012年08期

3 苏君礼;董宝瑞;;昌黎地秧歌源流初探[J];大舞台;2009年02期

4 邢令果;;浅谈冀东地秧歌的舞蹈教学[J];大舞台;2009年04期

5 张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中的“昌黎地秧歌”[J];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6 张s

本文编号:111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11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