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常礼乐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22:01
本文关键词:唐代太常礼乐制度研究
【摘要】:太常是从前代继传下来的官署名称,它是统领宫廷礼、乐、医、卜事务的国家行政机构。唐代的太常是礼乐之司,位于九卿之首。太常寺以国家所著乐令的法律规定酝酿仪式性、制度化的音乐,成为了国家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唐代优秀的音乐文化很感兴趣,经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发现其不仅史料丰富,学术界对唐文化的研究硕果也较为可观,有许多见解值得参考借鉴,给自己以很大启发。 礼乐制度作为一种思想制度,意在于乐从属于礼。它用“礼”来区别宗法等级远近关系,又以“乐”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二者同时共存,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作为统治阶级的使用工具的确在其诞生之时为统治者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成效。随着历史变迁,礼乐制度虽然并不能如统治者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管理方式且保证使其一直延续下去,但却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格局形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之,统治者围绕礼乐思想制定的礼仪及其音乐都是为了巩固自身阶级利益。唐代礼乐制度对中国整个古代乐制的影响是本文的中心论题之一,唐代的礼乐系统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典型。 唐代音乐的繁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一个高峰,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的音乐机构主要有太常寺(太乐署、鼓吹署)、梨园、教坊。盛唐时期的教坊、梨园等机构也是太常职能分化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关于唐代音乐机构制度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所以太常礼乐的研究是对认识唐代礼乐制度认识所必不可缺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证了唐代太常寺的音乐机构组成。太常代表天道,是祭祀天神的特殊艺术符号,天子君权神授的权利象征。太常寺的历史沿革由汉承秦制至隋唐,主要职能是统管宫廷所有音乐,其中主管音乐的机构是太乐署和鼓吹署。 第二部分,考证了唐代太常寺的运作机制和人员编制情况。唐代太常寺是礼乐的主要实施机构,它沿袭北齐,又承隋代,起名字历改奉常寺、司礼寺。太常寺乐官又称“乐卿”,位于九卿之首,职重地高,不同他司。太常寺的运作机制和职能分配更加趋于专业化。太常寺下置八署四院,有着严明的等级制度,从乐官到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第三部分,考证了唐代太常寺音乐的乐部制度。所谓乐部,意味着具有组织规范性,有系统的器物制度的音乐形式。乐部制度是唐太常寺音乐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太常寺分部管理各种音乐形式,不管是九部乐、十部乐这类多部乐部类,还是坐部伎乐、立部伎乐此二部伎乐类,从形式和内容上解反映出了音乐分部是唐代音乐历史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第四部分,考证了唐代太常礼乐制度的一些相关问题。太常寺、教坊、梨园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三者各司其能,在某些方面即有区别也有联系。太常寺不仅是政府正式的行政机构,也是国家统治的一种工具,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太常寺一直处于礼乐的核心地位,负责管理音乐相关事宜,特别是以雅正之乐为主,娱乐功能较弱,唐初太常寺包纳了多种宫廷音乐形式,,雅俗皆管,为教坊、梨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内教坊和梨园俗乐机构的出现,,使得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高度融合,迎来了盛唐的国际化艺术高潮。同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太常乐制为核心的唐太常礼乐逐渐产生了职能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左汉林;;唐代太常寺乐工种类考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吉联抗;从《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说起[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3 修海林;隋唐宫廷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活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秦序;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秦序;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J];中国音乐学;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1216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21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