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 出处:《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复调 里盖蒂 音高材料 节奏组织 静态音响
【摘要】:本论文选取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提出并确立的“微复调”写作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里盖蒂大型管弦乐作品《幻影》、《大气》,杰尼索夫芭蕾舞剧《忏悔》第三幕,周湘林重奏作品《跳弦》的分析,探索“微复调”技术的写作特性,并论述在本人硕士研究生学位作品《青溪》中对该技术的运用。 第一章为背景资料,包括“微复调”写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相关中外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态。 第二章为探索“微复调”写作技术中音高材料的组织与运用,通过对里盖蒂《幻影》、《大气》两部作品的分析与对比,以及对周湘林《跳弦》作品中“微复调”片段音高材料的分析,进行在学术作品《青溪》中的实践。 第三章通过对奥克冈“有量卡农”的分析,总结其对“微复调”写作技术节奏运用的影响,并对里盖蒂《幻影》,杰尼索夫《忏悔》,周湘林《跳弦》三部作品的节奏组织进行分析与论述,并详细阐述在本人学位作品中微复调片段节奏的运用。 第四章是对“微复调”写作技术“静态音响”特征的研究,电子音乐音色对20世纪中期创作作品的音色音响的影响,分段阐述《幻影》、《大气》、《跳弦》、《忏悔》四部作品在“音色作曲”技术写作的不同方式与效果,并报告在学位作品中进行尝试性实践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不同作品“微复调”片段中音高材料、节奏织体、音色音响方面的异同逐章分节分析,分析、归纳、总结并学习该技法,探索该技法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学说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正确理解和运用“复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2 辛丰年;;遥听19世纪末“大复调”[J];视听技术;2007年12期
3 孙博;;对复调音乐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李文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复调音乐教学研究新动态[J];齐鲁艺苑;2008年03期
5 吴成祥;王茜;;多媒体复调音乐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6 席萌;;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7 Вл.普罗托波波夫 ,徐月初;塔涅耶夫的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史》第八章)[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8 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续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9 林华;色彩复调[J];中国音乐学;1986年04期
10 李明明;情感的复调——编剧札记8[J];剧作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平;;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教学略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吕军辉;;国内七本复调教材的教学体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田艺苗;;试论复调公共课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孙博;;简析专业课复调教学与共同课复调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龚佩燕;;《浅谈复调教学中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印真;;关于复调共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马玉峰;;分析为主 写作为辅——音乐表演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复调公共课教学的一点建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富荣;细节 复调 哲理 诗性[N];文艺报;2014年
2 古驰;执拗于复调合唱的“学者”歌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木心;《南平红荔》的复调和共鸣[N];中国电影报;2012年
4 刘晗;倾听离别的复调哀歌[N];文汇报;2013年
5 祁斌斌;中央院学生复调音乐会颇具新意[N];音乐周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陈芸;时间的复调[N];文汇报;2012年
7 解tB;新一代的接力 传统与时代的“融合”[N];中国艺术报;2014年
8 陈曦;用“复调”思维解析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N];文艺报;2011年
9 深圳大学文学院 王晓华;创伤记忆与身体思想:解读巴赫金文论的一个新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李瑾;遗忘巴赫 音乐还剩下什么[N];音乐周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夏;论反讽与复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志晓;“交响编舞”探究之:群舞编排中的复调求异思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文婕;复调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关于中国当代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和创作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4 孔庆愉;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5 宗桐宇;从陈铭志《小型复调格律乐曲集》看钢琴复调音乐的民族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雪琳;论黄自创作中的复调音乐[D];天津音乐学院;2005年
7 张秀超;[D];云南大学;2010年
8 黄学玲;论曹禺早期剧作的“复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郝娃;巴赫复调音乐作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檀革胜;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8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30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