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本文关键词:论侗族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河歌是侗族青年行歌坐夜时唱的情歌,它虽是情歌,却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特点。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堪忧:随着河歌功能作用的改变,河歌传承方式及传承场域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使河歌原初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河歌传承最大的困境是河歌与歌师的流失,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在全国各民族民歌传承发展中具有普遍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BXW008)部分成果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建设经费资助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历史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其民歌更加丰富、发达。因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经验及生活常识,大都是通过民歌传承下来的,侗族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侗族民歌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其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根据是刘向《说苑·善说·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宪;;嘹歌的腰脚韵及衬词研究[J];歌海;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吴敏;田益琳;;《老学庵笔记》词语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范家全;吴晓萍;;两宋与辽金外交之比较——以盟约和国书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5 张大勇;;《广韵》异读字的来源和分类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诸葛忆兵;;“以诗为词”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宋德金;辽金文化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8 胡坤;;宋代荐举与士风[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9 刘顺;;宋儒“身体诗学”刍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10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曲如意;孙文钟;;试析宋代史料笔记中医药学资料的研究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汪春泓;;论刘勰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从《异苑》两条材料谈起[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艳艳;宋代赦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4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郭云;黄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国武;王安中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X;南宋“中兴四大家”词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冰炭;;侗族约法性款词刍议[J];民族论坛;1988年02期
2 萧川;侗族传统文化对侗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式微[J];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3 吴浩;从侗族社会的特性谈侗族文学的突破[J];学术论坛;1990年03期
4 罗康隆;侗族的“土著”与“外来”之辨[J];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5 石佳能,廖开顺;侗族“补拉”文化内涵浅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3期
6 王良范;侗族 岭表越僚之苗裔[J];中国西部;2005年02期
7 杨顺清;侗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浅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姜大谦;“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吴培安;侗族芦笙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文志;;侗族和谐文化初探[J];文史博览;2005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勤;;从“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传统文化特质及其变迁——以黎平黄岗侗寨为个案[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传统VS.农村现代化——以贵州侗族的文化观光与经济发展为例[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江县委宣传部 杨顺丰;增强侗族文化的三种能力[N];柳州日报;2008年
2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4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潘琦;《中国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报;2010年
6 何彬;侗族妇女的智慧标本[N];经济日报;2013年
7 潘柒七;试论侗族“月也”的社会文化功能[N];贵州民族报;2013年
8 记者 陈莉;“中国侗族在三江”[N];柳州日报;2008年
9 日报通讯员 潘平;侗族“名片”炫动华夏[N];柳州日报;2009年
10 杨成利;三宝侗族百余老人自发抢救民族文化[N];中国老年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彩清;婚姻、家庭、生育与妇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林华;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郭鹏;当代侗族款制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曹寒娟;侗族服饰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演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桑童;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夏斐;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邵晓飞;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4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33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