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
本文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 出处:《东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音乐风格 创作特点 演奏技法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将浪漫主义风格与俄罗斯民族音乐完美地结合;将独特的个人音乐感受与高难的演奏技巧完美的融合,同时创新的写作手法及音乐理念,造就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钢琴协奏曲是他尤为创作突出的一种体裁形式。 《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00—1901年,作品见证了拉赫玛尼诺夫从人生低谷到创作辉煌,是他心路历程的写照。其悠扬宽广的旋律,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在多变的和声语言坏境下,东方色彩被完美的呈现。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论述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第一章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及总体风格(艺术生涯、时代背景、钢琴作品、风格特征)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成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第二章从《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作品中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及音乐精神进行研究与分析。 第三章对《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音乐分析,主要从创作思维、过程、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体现出作品强烈的拉赫玛尼诺夫风格。 第四章总结几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关键的演奏技术问题(多种钢琴织体及和弦八度的演奏方法、歌唱性乐句的演奏、速度的转换、踏板的运用),从而更好的掌握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以及更完善的演绎这首作品。
[Abstract]:Rachmaninoff, a famous pian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was a Russian romanticism master in twentieth Century. He will b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ussian folk music and romantic style; fusion of unique personal music sense and difficult playing skills perfectly, and cre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ideas,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music style. Rachmaninoff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iano music, and the piano concerto is an outstanding form of genr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静;;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特征分析[J];音乐天地;2006年03期
2 ;孔祥东琴祭范大雷[J];小演奏家;2003年04期
3 杨凡;;论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叶志超;最后的浪漫 永远的迷醉——霍洛维兹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J];视听技术;1996年10期
5 苏翔;;刹那间,爱柔和了永恒——从《相见恨晚》到《这一代人的怕和爱》[J];书屋;2011年04期
6 胡译文;;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No.4)钢琴曲赏析[J];大家;2011年04期
7 钱仁平;美,从来与忧伤同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J];音乐爱好者;1997年01期
8 李吉提;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奏鸣曲式的某些发展变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9 刘一心;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风格特性[J];艺术百家;2002年01期
10 张洹浩;;《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赏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舒妲娜;;试论巴赫的音乐风格,创作领域及手法[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霍长和;;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刘欣欣;;从中国首部古典音乐电视片《梦幻曲》谈音乐欣赏教育课[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邵蓉;;视唱练耳课教学探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曾征;;教与学的思索——从“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谈起[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董云;;关于非洲的音乐人类学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古典音乐传统[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郝向明;;民族音乐的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渌洋;评王羽佳最新拉赫玛尼诺夫专辑[N];音乐周报;2011年
2 特派记者 邢晓芳;12场精彩音乐会获观众和媒体称赞[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刁艳;毕聪与中国爱乐协奏“拉钢二”[N];音乐周报;2009年
4 景作人;沈音大连校区交响乐团初试啼声[N];音乐周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施雪钧;阿什肯纳齐 音乐界已变成国际性世界[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杰;为生命谱写最壮丽的赞歌[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许渌洋;披着英国“羊皮”的德国“狼”[N];音乐周报;2010年
8 曹工化;通宵守夜[N];美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紫茵;如火的激情 似水的柔曼[N];音乐周报;2009年
10 特派记者 伍斌;上交首演加拿大获“高分”[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虹;20世纪俄罗斯宗教音乐创作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李涛;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袁昱;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5 斯琴朝克图;交响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6 姚艺君;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8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张继红;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正歌剧咏叹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10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青;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结构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韩金;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陈默也;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风格特色与演绎的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孙健;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及演奏技巧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梅芳;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晓;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励成;试论拉赫玛尼诺夫歌剧《阿列科》中“阿列科”的艺术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蕴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演绎[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书雅;缩影与展开[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10 李莉;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音乐创作与演奏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2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34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