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播与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播与变迁研究 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传播学、文艺学理论与方法,探讨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传播与变迁,系统地论述了鄂尔多斯民歌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途径及社会功能的变迁等。 论文由导论、正文(三章)、结语部分组成。 导论由选题说明、原因、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传播方式的变迁。首先,从社会历史变迁、文化基础变迁、改革开放推进三个方面,分析了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的变迁,从而指出其传播变迁的原因。其次,从传播者与接受者角度,探讨了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承方式变迁。 第二章,,探讨了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传播特征、途径及媒介的变迁。 第三章,论述了新世纪鄂尔多斯民歌传播功能的变迁。 总结部分,简要说明了论文写作过程、创新点、不足及今后改进措施等。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rdos folk songs in the new century. It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Ordos folk songs, the communicators and receivers, the ways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functions.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San Zhang)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introduction is composed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opic, the reas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history background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new century Erdos folk spread. First of all, from the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changes, 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ee aspects, analyzes the changes Ordos folk song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point out the cause of the spread of change. Secondly, from the angle of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dos, explores the changes of folk heritage in new centur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ways and Media Changes of the Ordos folk song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the Ordos folk song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summary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writing process, innovation, deficiency and future improvement 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迪;王德海;;受众本位论视角下的参与式农业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7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9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陈曼;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71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37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