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关三叠》的N种叠法
本文关键词: 阳关三叠 叠法 第四声 齐言体 苏轼 唱法 刘永济 白居易 古阳关 破句 出处:《文艺研究》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歌唱而成的《阳关三叠》,在传唱中,各式各样的叠法层出不穷。稽考文献,知唐宋以来《阳关三叠》的叠法,有二十多种,可分三类:一是原句叠,二是破句叠,三是增句叠。原句叠,是在不改动原诗句式的前提下,用原句进行不同的重叠与组合,组合的歌诗仍是齐言体。破句叠,是将原诗七言句摊破成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进行不同的重叠与组合。组合成的歌诗是杂言体。增句叠,是在原作基础上,增补新的字句,形成新的歌词。明代以前基本上是原句叠的齐言体,明代以后则大多是破句叠的杂言体。
[Abstract]:The "Yangguan three fold", which was formed by Wang Wei's "sending Yuan two to bring Anxi" poems into the music and singing, has produced various kinds of fold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spreading and singing. There are more than 20 kinds of folding methods known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is the original sentence, the other is the broken sentence, and the third is the addition of the sentence. The original sentence is reduplica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original sentence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original sentence is not alter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ng poem is still in the same sentence style. It is to break up the seven-character sentence of the original poem into two character sentences, three character sentences, four character sentences, five character sentences, carry on different overlapping and combination.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is basically the original sentence overlapping Qi Yan style, after the Ming Dynasty is mostly broken sentence overlapping miscellaneous language styl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项目“唐诗的经典及经典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秉义;关于《渭城曲》在唐宋元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陈秉义;关于《阳关三叠》在明、清、民初和建国后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赵春婷;唐时《阳关》叠法探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张劲秋;州来语考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方孝玲;;《白傜歌》:从乐府到元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方锡球;;徐献忠和胡缵宗的盛唐“诗变”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吴电雷;;元代谐谑散曲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毛义玲;;论叹世题材的元代散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安福;;胡适的词学研究与新诗运动[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欧妮;;永恒的艺术魅力 全面的艺术感受——从琵琶演奏入手新解《琵琶行》[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薄克礼;习毅;;从四声淡化为平仄看近体诗文字律与音乐律之关系——兼谈今存唐代近体诗乐的形式和特征[A];文献学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三卷)[C];2003年
4 梁海燕;;新的收获,新的起点——评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翟景运;;《宋书·乐志》与汉魏六朝乐府歌诗[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6 曾智安;;梁鼓角横吹曲杂考[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7 罗慧;;佛曲的传入及其与法曲之关系[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8 白敏;;乐府《乌夜啼》考[A];第二届乐府与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敏俐;;汉乐府相和诸调表演程式与相关术语讨论[A];第二届乐府与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玉s,
本文编号:1495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49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