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死亡的精神之—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死亡情结”之解析
本文关键词: 勃拉姆斯 音乐创作 死亡情结 出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死亡的思考伴随着勃拉姆斯的一生,并与他的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早期创作中充满了年轻的勃拉姆斯对死亡的畏惧和反抗的情绪,那么,中期的创作则沉淀了成熟的勃拉姆斯对死亡更为全面的认识,晚年的他在经历了精神与情感的痛苦之后,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人类生死的问题中。也许在他看来,只有体味过死,才能更深刻地懂得爱,要从死中得到精神的救赎,这一切都通过他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揭示出来。
[Abstract]:The thought of deat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rahms' life and with his music. If young Brahms was filled with fear and resistance to death in his early creation, then, The middle stage of his creation precipitate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ath by the mature Brahms. In his later years, after experiencing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pain, he was plunged into a deeper consideration of the question of human life and death. Only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death, can we understand love more deeply and get spiritual salvation from death, all of which are revealed continuously through his works.
【作者单位】: 山西运城学院;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承波;;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2 薛军;良法何在?——论法治的价值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3 谢卓婷;无边的神圣——对张承志小说的宗教诗学透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侯军;西方电影中的基督形象比较研究[J];当代电影;2005年01期
5 汪树东;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文喜;自然主义与基督教神意信仰之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误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叶知秋;“声有哀乐”还是“声无哀乐”——论音乐的表现性和表现方式[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张志可;论内心听觉的培养与唢呐演奏[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9 肖四新!中文系;试论基督教观念在西方文学中的嬗变[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10 丛新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4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有德性有品格的人[D];浙江大学;2005年
9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10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明;拯救灵魂:穆旦诗歌的宗教内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郭继宁;奥秘与虚无[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祖德;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蒙叙事和现代性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尹霖;托尔斯泰晚期的精神漫游[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9 吴本连;中小学学校管理思想新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健;音乐表演的情感维度[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永珍;;一个人的地老天荒(随笔·外三篇)[J];朔方;2010年01期
2 郭祖荣;;我63年的音乐创作之路[J];福建艺术;2010年01期
3 李吉提;;撑起闽地一片天——写在郭祖荣交响音乐创作63周年[J];福建艺术;2010年01期
4 居其宏;;以恢弘舞台史诗塑造国家形象——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观后[J];艺术百家;2010年01期
5 明言;;2009年乐坛漫步[J];艺术评论;2010年02期
6 滕晓梅;;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0年02期
7 任山鸣;赛音;;梦回小村[J];音乐创作;2010年02期
8 石煌远;蔡多奇;;妹妹的小酒窝[J];音乐创作;2010年02期
9 丁缨;;云之泪[J];音乐创作;2010年02期
10 楼柯吟;;月儿[J];音乐创作;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诚;;论和声分析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晓江;;属七和弦中三全音的价值及律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卢璐;;谈高师和声教学内容的调整[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郑刚;;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宋迪;;浅论高校传媒音乐教育中和声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柴志英;;跟上时代的脚步——对和声教学体系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颖雪;;和声教学改革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廖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刘冬云;;高校音乐专业键盘和声技术训练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 严荣利;在楚剧《大别山人》暨李道国音乐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刘正维;珍贵的成果[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 李道国;主题音乐在戏曲剧目创作中的运用[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本报惠水记者站 施国俊;惠水县2010年音乐创作成绩斐然[N];黔南日报;2011年
5 许渌洋;班贝格与乔纳森·诺特的“转基因”成果[N];音乐周报;2011年
6 任秀萍 王春鲜;农民作曲家史掌元音乐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召开[N];中国艺术报;2010年
7 见习记者 丁静 记者 张谯星 实习生 范淳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建议 海南应创建一个音乐创作基地[N];海南日报;2010年
8 首席记者 钟蕾;找回骄傲感觉 重塑辽宁辉煌[N];鞍山日报;2010年
9 史晶歆;亚欧青年舞蹈的耕耘与收获[N];中国艺术报;2010年
10 许渌洋;国交的勃拉姆斯回忆[N];音乐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7 周炜娟;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8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10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炳姝;《瓦尔特·吉泽金的钢琴教学演奏和教学思想》[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2 王茜;20世纪匈牙利音乐奠基人之一[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3 黄佳;新浪漫主义的抒情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常远;概论关乃忠的艺术道路与二胡曲创作[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5 李楠;动机化的声部进行对整体结构的控制作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 魏巍;关于二胡演奏艺术二度创作的若干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7 吴培林;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创作特点和演绎方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8 兰静;论《F.A.E》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9 降婷;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8浅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10 苏珊;斯特拉文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0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50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