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应和“重写音乐史”拓展“音乐新史学”——评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

发布时间:2018-02-26 07:06

  本文关键词: 重写音乐史 近代音乐史 新史学 近代史研究 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音乐教育 再生 音乐表演 出处:《中国音乐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从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研究所京沪两地开展的"较有规模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工作"①算起,中国近代音乐史较之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还较年轻。正因为年轻才引起了新世纪后
[Abstract]:Since 1958,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the China Institute of Music Research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been conducting "large-scale research work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music."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music history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history.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youth that has caused the new century.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J];音乐研究;2006年03期

2 刘再生;;王光祈致李华萱书信五则新浮现——李华萱《音乐奇零》一书初探[J];音乐研究;2007年04期

3 胡小东;;试析《新史学》对“重写音乐史”的借鉴意义[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4 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戴鹏海;“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起[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余峰;;重读“重写音乐史”文论之误释[J];中国音乐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越旺;;中学历史新课改与高师历史教学[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金久红;;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6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曦;从“文史异辙”看“正史”传记的缺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冯佳;;面向人生与走向“田野”——新史学的想象、叙事与方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10 王达三;中国传统学术视阈中的历史与历史哲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佴荣本;;论文学史著的形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连龙;《逸周书》源流及其所见经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D];武汉大学;2006年

8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楷;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苏海舟;“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烨晔;太平天国宣传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5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陈秋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兰兰;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刘刚;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岩;论梁启超“诗界革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茂春;重写音乐史——一个永恒的话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陈聆群;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陈聆群;关于“重写音乐史”的一封信[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陈聆群;从“重写文学史”到“重写音乐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J];音乐研究;2006年02期

6 戴嘉枋;用宽宏的目光看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1期

7 张静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4期

8 张凤良;忆我省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华萱[J];齐鲁艺苑;1982年S2期

9 戴鹏海;两·点·质·疑——致成于乐先生[J];人民音乐;1988年11期

10 戴鹏海;“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起[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东;;试析《新史学》对“重写音乐史”的借鉴意义[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2 乔邦利;;“重写音乐史”讨论中应遵守学术规范[J];人民音乐;2009年07期

3 ;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中国近代音乐史 教学经验交流会在上音举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王菊香;;论“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郭树群;;读刘再生的鼎新力作《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兼评“中国现代音乐史学转型”理论的创建[J];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6 许玮;《梁雷钢琴小曲集》评析与思考[J];小演奏家;2002年02期

7 黄旭东;应还近代音乐史以本来面目 要给前辈音乐家以科学评价——评汪毓和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向延生;;李焕之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J];中国音乐学;2010年03期

9 张承宗;新史学的回顾与前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彭厚文;;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3 郑师渠;;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姜涛;;近代史就是要近[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7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郑大华;王毅;;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吴宝璋;;谢本书——云南近代史研究领军人[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龙;重写音乐史的语境[N];音乐周报;2002年

2 李向平;《新史学九十年》[N];南方周末;2004年

3 刘军;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新史学”之“新”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敏兰;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上有突破[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永;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学军;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炳三;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邱广军;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亮亮;乐政通论[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辛方;穷源竟委,,易于不易[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立冬;1870年至1895年直隶教案中的地方外交[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6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536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