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在声乐成绩评定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声乐 + 评价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摘要】:评委为演唱者打出的分值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看似精确的分值并不能客观的反映选手的真实水平,而让评委做出定性的评价是十分合理且容易实现的。为了对演唱者做出公正的评分,可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演唱评价指标的权值,由评委给出每个指标的定性评价,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将评委的定性评价转换为模糊矩阵,指标权值与模糊矩阵做模糊乘运算,得到模糊向量,再结合各分量级别的分值计算得到总分。该分值能客观的描述演唱者真实的水平。
[Abstract]:The judges' score for the singer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ive factors. It seems that the accurate score can not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player's true level, but it is reasonable and easy to make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by the judges. In order to make a fair score to the singer, the weight value of ea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layer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committee gives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and then combines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judges is converted into a fuzzy matrix, the weight value of the index and the fuzzy matrix are calculated by fuzzy multiplication, and the fuzzy vector is obtained, and then the total score is calculated with the value of each component. The score can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true level of the singer.
【作者单位】: 西安音乐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分类号】:J61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磊;基于模糊逻辑的PID控制器的设计[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汪雪琴;朱群雄;;基于改进的表格查询法的二级倒立摆模糊控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林岚,邱晓红;基于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多目标跟踪算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李芦钰;欧进萍;;基于AFSMC算法的结构非线性振动MR控制与仿真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5 何率天;达飞鹏;;模糊时滞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关学忠,韩彩霞,韩振洲;神经模糊系统中模糊规则的优化[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伍亚萍,周俊宇,彭霞;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抑制[J];低压电器;2005年02期
8 刘军强,洪跃,金士良,贾群;模糊算法在库存控制中的应用[J];工业计量;2005年02期
9 曾瀚鹏,钟汉枢,彭达锋;基于模糊控制的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系统[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5年02期
10 胡丹,车畅,肖建;一种基于模糊滑模监督控制的速度控制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斯巴干;神经网络及其组合算法的遥感数据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2 张弘;基于遗传模糊系统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胡春华;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模及非线性控制[D];清华大学;2004年
4 周长义;三轴飞行仿真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刘全利;罩式退火炉优化调度方法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彭文立;钢管拱肋缆索吊装施工控制及模糊推理系统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5年
7 赵文杰;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8 徐正国;电磁永磁混合悬浮磁悬浮模型车控制方案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5年
9 洪跃;液体粘性调速离合器工作机理研究与模糊控制器试制[D];上海大学;2005年
10 张冬妍;木材干燥神经网络建模与智能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浦升;基于模糊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2 魏崴;模块化神经网络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向阳;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及繁种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胡玲艳;42m卧式退火炉PID-模糊控制系统在PLC环境下的设计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5 李爱国;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在二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李斌;DCS教学实验系统的实施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霞;模糊模型辨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8 梁敏;模糊预测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春阳;基于模糊理论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孙晋;链条炉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听觉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2 马艳;;试论演唱调控恐惧心理的方法[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3 郭茜;;声乐演唱中情绪把握的三部曲[J];黄河之声;2011年13期
4 汪宇飞;;戏曲的声乐与器乐[J];大舞台;2011年08期
5 奚泾梅;钟茗;;声乐一系“声琴并茂”(三) 副科钢琴音乐会[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6 黄沛舜;;探析音乐中的艺术材料[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7 李庆勋;;河南地方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8 赵涛;;78转时代声乐与现代声乐的对比[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 朱晓琪;;声乐演唱中共鸣与音量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10 曲丹;;声乐演唱中如何获得良好的混声效果[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红;;歌唱应给人以美的享受——声乐教学浅谈之一[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刘红;;浅谈高师声乐教学的竞争机制[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朱妮娅;草文;;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要素[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段友芳;;高师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邹婉华;;关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潘定华;;略论业余乐队建设的重要性[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傅磊;;浅谈男中音的声乐教学与训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8 樊鸣雷;;论原创歌曲的演唱[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车小红;;试论声乐学习中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应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叶红;;浅谈歌唱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从我战胜“痉挛性发声障碍”说开[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林 记者 张轶;市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日前成立[N];大连日报;2010年
2 夏宏;自此声乐不寂寞[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记者 黄小驹 实习记者 席亚男;第九届全国声乐比赛进一步提升专业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邹林波;所谓声乐教授[N];音乐周报;2010年
5 龚冬健;声乐的表演[N];音乐周报;2001年
6 燕子;浙江首开残疾人声乐培训班[N];音乐周报;2009年
7 ;生在春天的姑娘 歌声越唱越响亮[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张博;第七届全国声乐比赛在渝举办[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舟 观;声乐比赛能否不以唱法论英雄[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安宝慧;树立声乐中的“平衡”观念[N];文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2 程兴旺;彦克声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蔡远鸿;高师声乐教学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慧勇;“三种唱法”之我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郝娃;巴赫复调音乐作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容霞;性格特征对声乐学习及演唱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音;蓝天下的殇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东雪;美学视野中的歌唱艺术[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9 姜瑾;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红;青歌赛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5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78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