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持久传承的归因研究
本文选题:上海流行歌曲 + 传承 ; 参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从历史视角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反映业界对这笔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介绍这些歌曲被重新挖掘和传承的情况,探索其能持久传承的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Shanghai pop song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reflects the re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dustr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that these songs have been excavated and inherited,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lasting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重庆大学科研项目资助项目《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研究》〔项目编号:CQDXWL-2012-13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侯晓昱;;“万里长城万里长”——刘雪庵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J];人民音乐;2006年01期
2 李岩;冬来了,春还会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J];中国音乐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延生;;论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J];歌唱世界;2015年05期
2 李岩;;“美育”之兴起、确立及景观[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冯长春;;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判与论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李岩;;又见《毛毛雨》——国家大剧院上演《毛毛雨》的意义[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李红梅;;不同史学观下价值判断的考量——以对黎锦晖研究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2年01期
6 宫宏宇;黎锦晖、留声机、殖民的现代性与音乐史研究的新视野——《黄色音乐:中国爵士乐时代中的媒体文化与殖民现代性》述评[J];音乐研究;2003年04期
7 满新颖;;初显端倪的歌剧思维——论黎锦晖的歌剧观[J];音乐研究;2006年03期
8 冯春玲;;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J];音乐研究;2007年02期
9 周烨;当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理论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1期
10 项筱刚;流行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史建设亟需完善的课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懿;《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2 王倩;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与《小小画家》的差异性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博;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4 杨丽芹;刘雪庵及其歌曲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静;谈刘雪庵三首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唱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阳;从《小朋友》周刊看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7 初宇;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舞蹈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茅迪;黎锦晖“时代曲”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李丹;从《申报》《北洋画报》管窥黎锦晖的歌舞演艺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卢莉;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当代的接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光;;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竞争力[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家珉;;“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张力”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09年07期
3 信芳;;海风最潇洒 海浪美如花——《海派文化丛书》面世[J];上海采风;2010年07期
4 陈犀禾;;论海派文化和电影的第二期发展(提纲)[J];电影新作;2003年02期
5 徐福生;漫议海派文化[J];党政论坛;2003年01期
6 陈丽丽,陈国权;以筹办“世博”为契机塑造上海海派文化和城市艺术新形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6期
7 曹伟明;;上海的历史文化从青龙镇出发——兼论上海海派文化的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8 杨剑龙;;拓展海派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几个因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滕志刚;;上海城市文明中的海派文化底蕴[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童潇;;海派文化发展的空间演进与战略展望[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2 周光凡;;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缘起和流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作者为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所作的总序 李伦新;海派文化姓“海”[N];文汇报;2007年
2 傅小平;“海派文化”不仅仅是怀旧[N];文学报;2007年
3 记者 陈丹凤 实习生 王立;重振海派文化瓶颈在哪?[N];组织人事报;2008年
4 苏秉公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原卢湾区委副书记;中西合璧“养”出海派文化[N];上海科技报;2009年
5 瞿世镜 上海社科院终身教授;发扬海派文化 建设创新城市[N];上海科技报;2009年
6 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童心;海派文化与春申文化探析[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司晋丽;奉献海派文化 展现中国气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卢山;打造“冀东海派文化” 展现新唐山神韵[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息羽;海派文化能否有容乃大的一个检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孙迪鹏;海派文化应大气、开放[N];联合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晓波;《申江服务导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刘安明;关于上海海派文化与住宅区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朱文佳;电视晨间节目与海派文化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傅瑜;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海派文化的重现[D];复旦大学;2012年
5 徐佳仪;上海三十年代都市新民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袁妙丽;海派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1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86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