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的源流
本文选题:苗族芦笙 + 芦笙舞 ; 参考:《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正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新唐书.南诏》说:"西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盏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
[Abstract]:This is a testimon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ao ' 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 In the earliest poetry anthology in China , there is a poem of " The Sheng Drum Spring , the Blowing Sheng , and the Drum Spring " .
【分类号】:J6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葆中;;凯里有个芦笙村[J];中国民族;2010年04期
2 李葆中;;马田村的记忆[J];杉乡文学;2010年02期
3 粟周榕;;黔东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杉乡文学;2010年01期
4 李光陆;;论笙与芦笙的源革[J];艺术教育;2010年06期
5 彭蔚;;从通道芦笙节看侗族芦笙舞的嬗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阿土;;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滚山珠)[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7 阿土;;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鼓龙鼓虎)[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8 ;“芦笙舞王子”李扎戈[J];文化月刊;2010年09期
9 ;芦笙舞和《牡帕密帕》传承人李扎倮[J];文化月刊;2010年09期
10 魏启扬;;岜沙,迷途之旅[J];旅游纵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艺;;郎德上寨苗族歌舞的特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熊选福;鲁蓉;;湖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策略[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蒙昌配;余云锋;唐若水;;净化贵州省英语环境——论黔东南旅游资源介绍及丹寨县宣传册英文翻译的问题[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倩予;;南平镇后山村的苗族除灵法事[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谢迪;;毕节地区民间舞蹈的现状与发展[A];2005年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7 金秋;;原生态稻作民俗传承研究(节选)——透视苗族舞蹈[A];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黎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5年
8 樊敏;;努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水族文化——试论榔木永族文化村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梁雨 杨忠城 本报记者 杨光明;印象加勉[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胡军;佳能数码影像助力非遗传承[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陈燕南;使用双语教学 促进民族发展[N];毕节日报;2010年
4 赵月;苗族大迁徙舞——千百年的“长征”悲歌[N];毕节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朱家芬 通讯员 李祥;云南省花灯艺术周彝族服饰展演异彩纷呈[N];楚雄日报(汉);2010年
6 林超;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特派记者 唐峰林;融水佳节候嘉宾[N];柳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军;佳能数码影像助力非遗传承[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燕南;使用双语教学 促进民族发展[N];毕节日报;2010年
10 赵月;苗族大迁徙舞——千百年的“长征”悲歌[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筱筱;佤族舞蹈进入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可行性与推进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2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贺桂梅;云南傣族“孔雀舞”动作特征分析与健身塑体功能的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1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1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