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腔——土腔”、“官戏——土戏”的转化
本文选题:声腔 + 乐籍制度 ; 参考:《中国音乐》2011年03期
【摘要】:戏曲在清中期之前更多以"腔"称,之后才慢慢出现了"剧种"的概念。现时大部分剧种多为昆、弋、梆、黄以及更具区域性的声腔及小调的融合。虽然这些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声腔现在更多具有了区域文化性的特征,但从传统剧目、曲牌等方面仍然保持了极大的一致性。本文认为,明代以降,国家制度规定"小祀乐用教坊司"在小祀中需搬演"官戏",承载官戏者身份多为高级别官府中乐人。再者,乐籍制度禁除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如官属乐人谋生方式的改变、小祀扩大化等,既往由官属乐人承载的"官腔"在各地经历了一个向"土腔"转化、交融、沉淀,进而侧重于区域化发展的过程。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more and more "cavities" were called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at, the concept of "opera"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Most of the operas are the integration of Kun, Yi, bang, Huang, and more regional vocal and minor. Although the vocal cavities that exis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now have mor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from the traditional repertoire, the qucard and so o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national system stipulates that the "small sacrifices" in the small sacrifices need to move the "official opera" in the small sacrifices, and the bearer's identity is mostly the high level official in the official opera. The "bureaucratic cavities" carried by officials and musicians have gone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to the "local cavity", blending and precipitating, and then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安禄兴;论我国戏曲音乐两大体制[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2 项阳;;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J];音乐研究;2008年02期
3 项阳;;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3期
4 洛地;;韵、板、腔、调(一)——“昆”曲唱的本体构成[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3年03期
5 詹坚固;;论雍正帝开豁广东u嵒Ъ甗J];学术研究;2009年11期
6 项阳;;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J];中国音乐;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彭南生;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4 王日根;;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5 范金民;;清代前期上海的航业船商[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2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小标;身份与财产[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0 杨丽莹;扫叶山房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锡伦;宝卷中的俗曲及其与聊斋俚曲的比较[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吴相洲;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平颖;;吴梅与王国维戏曲史观之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 蔡际洲;“辽金北鄙”遗音与南北曲音乐之渊源——兼论“蕃曲”在戏曲声腔史中的地位[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5 冯光钰;戏曲声腔的传播[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恒岳;戏曲须早入“涅i弥场盵J];剧本;1985年10期
7 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8 王君;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81期
9 俞为民;;元代杂剧在昆曲中的流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来璋;关于《水龙峪》与《水龙吟》的比较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项阳;[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建国;诸宫调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汤君;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4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5 姚艺君;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7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红艳;;试论京剧演唱对诠释中国声乐作品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年07期
2 郭威;;乐籍体系的创承与传播机制[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3 柏互玖;;冀中地区《剪靛花》同宗现象的解读[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4 白晓炜;;全面把握研究对象,思考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榆林小曲研究与再认识[J];音乐研究;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剑;刘克;尹姚;;L形声腔的声学特性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2 蒋剑;刘克;尹铫;;液体火箭发动机旁支声学谐振器声学特性研究[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余文斌;郑学文;陈晓勤;;特殊隔声结构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白国锋;刘克;何元安;;非均匀介质中等效概念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5 熊济时;吴崇健;徐志云;曾革委;;基于波方法的三维结构-声场耦合计算研究[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刘益才;;废热利用新途径—热声模块技术[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7 俞孟萨;刘延利;;腔室内部声场与结构振动耦合特性及噪声控制研究综述[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克安;尹雪飞;;低频声有源吸收理论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9 苏子裕;;明代戏曲出版物之最:江西人编选、出版的剧本[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沈民强;;浅谈民间团队与民间艺术传承——探源“海宁皮影”的思考[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研究生 史春燕;《宝剑记》声腔管窥[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山西乐户[N];山西日报;2003年
3 ;柏峪秧歌戏[N];北京日报;2002年
4 刘再生;寻觅音乐文化传承之链[N];光明日报;2003年
5 雷茂奎;博采众长善于创造[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记者 张云平;在转型中书写忻州戏剧[N];忻州日报;2011年
7 陈韩星;潮剧在明代已形成独特唱腔[N];汕头日报;2005年
8 何玉人;移植优秀剧目是传统也是规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著名昆曲艺术家、理论家,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兼职教授 张卫东;昆曲的兴盛有赖于儒学复兴[N];深圳商报;2011年
10 贾祥龙;婺剧与义乌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姚艺君;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书娜;轿车车身低频结构声耦合机理及降噪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丹;上党梆子生成发展中几个问题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桑帅军;车内声源空气噪声声学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隽;皖南目连戏及其声腔曲牌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楠;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5 林宇;“中国最美乡村”的戏曲—婺源徽剧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魏晶;唐以前制度文化中中原与西域的音乐交流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刘静;从古典走向现代[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先丽;巴陵戏音乐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慧;泗州戏与皖北民俗文化[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彭为;二胡演奏“声腔化”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80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8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