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力途径
本文选题:威伯恩 + 《管弦乐小品五首》 ; 参考:《音乐探索》2011年04期
【摘要】:威伯恩的《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2创作于1911-1913年间,属于自由无调性风格作品。作曲家在此首作品中,采用"音色旋律"这种在当时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术,同时结合节奏、力度、织体等诸多音乐元素,使作品在音色结构以及集合结构运动为主导结构力的"宏结构"形态控制下的综合结构力得到"多态一致性"的有机发展。本文即鉴于此,分析探讨在各种音乐元素与材料的共同作用下,作曲家是如何组织与凝聚这些要素的结构力的,并分析了结构力的途径和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Abstract]:Wilburn, "five Orchestra." Op. 10, No. 2, written between 1911 and 1913, a free anodyne. In this first work, the composer adopted the "timbre melody", which was an innovative composition technique at that time, and combined with rhythm, strength, texture and many other musical elements. The synthetic structural force under the shape control of the "macro structure",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timbre structur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set structure, is developed as an organic development of "polymorphic consistenc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how the composer organizes and condenses the structural forces of these element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various musical elements and materials, and analyzes the ways of structural forces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水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节奏、节拍特色[J];北方音乐;2009年08期
2 王亮;;解读王西麟《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奇》中的“合唱音块”[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3 王保荣;;谈民歌审美心理对《炎黄风情》创作风格的影响[J];大舞台;2010年08期
4 胡禹;韦慧玲;;析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J];大舞台;2010年10期
5 谢滨妃;;论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集合的结构力[J];大舞台;2010年11期
6 赵娜;;严谨与自由的融合——解析迪蒂耶大提琴协奏曲《遥远的世界》第一乐章的旋律化序列写作[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7 赵峻;;对高为杰钢琴曲《冬雪》的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8 庞莉;;论音级集合原型识别简便方法在高师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9 谢滨妃;;音级集合在作品对比材料中的意义——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为例[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10 陈哲虹;;音乐听觉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怡;象征与超越[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屠艳;亚纳切克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3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4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静;汉斯·威尔纳·亨策弦乐四重奏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6 汪胜付;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7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璐;现代音乐视唱教学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2 杨s齭,
本文编号:211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11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