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的诗歌与音乐韵律之通同性研究
[Abstract]:Poetry and music are famous for their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rhythmic beauty fully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music.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oetry, music literature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oetry and music, this paper chooses the "rhythm beauty" of poetry and music as the main research angl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generation of prosody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prosodic beauty, explains the common core of music and poetry in the aspect of prosodic beau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beauty of rhyme between poetry and music is universal.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立波;洪、细音韵:诗人情感与诗歌韵律的契合点[J];北方论丛;1994年05期
2 赵建军;;中国艺术范畴“韵”源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刘冬颖;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求索;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李路;;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选址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4 谭宝刚;;郭店《老子》“绝巧弃利”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周建国;;忧生之嗟与自由之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进;;论况周颐的“词心”说与古代文论中的“不得已”说[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晓骊;;澄江霁月清无对——论宋代山水词的“清”美风格[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黄修雄;;脑信息电波共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7 陈瑶华;;“间意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9 游来林;;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探索[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沙强;王秋茹;包云钧;;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9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J];学术界;1997年03期
2 刘承华;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J];文艺研究;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红丽;;原来英语学习可如“诗歌”一样更美的——英语诗歌教学法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1期
2 范家材;英语新闻写作中的头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3 卫孝芬;富有韵律美的英语头韵[J];英语知识;2005年11期
4 康长顺;;绘画的黑白秩序与韵律美[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王芳实;;论哈代诗歌的结构技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6 谭汝为;嵌字诗漫谈[J];文史杂志;1988年03期
7 松浦友久;;松浦友久致周啸天的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8 宗小荣;;通变成文 极数定象——从《易经》的辩证思想谈我国诗歌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梁晶;;论威廉斯对美国自由诗体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10 刘保安;;诗人爱默生:继承与开拓[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文钢;;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读黄灿然《必要的角度》和他的诗[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梁艳萍;;在场的诗者——阿毛新世纪创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士强;;“只缘身蕴无穷热,化却人间万丈冰”——阅读屠岸[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林东海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维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刘立云;时代与诗人们应有的姿态[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远白;“我只在乎我在写着”[N];贵阳日报;2011年
4 外文所 穆宏燕;漫谈伊朗诗歌形式的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好成;精神璀璨 本质淳朴[N];中国改革报;2011年
6 石太印;装饰画中韵律美[N];中国商报;2001年
7 向坤茂;诗学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吴小曼 实习记者 李方舟 ;诗歌在路上[N];财经时报;2006年
9 张经武;媒介时代的新诗[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放歌新时代 抒发大情怀[N];驻马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2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敏;《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艳;桥梁造型质量评价[D];同济大学;2006年
6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宗蓉;田汉戏剧的唯美倾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曹航;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之独创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智慧;黎简诗歌与民俗[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雅君;诗歌类蒙养教材的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朝乐门;阿尔泰诗歌浅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金子鸥;《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的诗歌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邵静;韩m蚴柚械幕庋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呼斯勒额日敦;齐·莫尔根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李俊杰;中国当代地下诗歌形式研究(1949-1976)[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99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9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