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和声创新的二维路径
[Abstract]:Liszt not only has high attainment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piano, creation, command, review and so 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armony development. His innovative harmony thinking and technical features have important directive and enlightening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Liszt's harmony language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pitch material and pitch organization,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Liszt's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tone, artificial scal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ubic relationship. On this basis, it reveals the origin of Liszt's harmony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度关系在李斯特作品中的运用》(项目编号:SK2012B38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J6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邹建平;;论李斯特晚期和声语言的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年01期
2 王中余;;“自身参照”的二维路径[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孙维权;先驱者之路——李斯特和声思维与和声方法初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华;;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和声特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代水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节奏、节拍特色[J];北方音乐;2009年08期
3 石磊;;论艾夫斯《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4 邵良柱;;全音阶的材料——兼论全音阶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1年02期
5 吴南;;崇高与优美——浅析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6 陈国威;;时代和教学需要的一本好书——评《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陈静;;李斯特艺术歌曲的教学与演唱[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8 孙伟亮;;李斯特艺术歌曲中风格化转调手法的展现[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陈川;;云南纳西族的族群活动对服饰的影响[J];大家;2012年03期
10 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田艺苗;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8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邓曹爽;从罗杰·塞欣斯钢琴奏鸣曲论其音乐创作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音;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曲式、和声及演奏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宏宇;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非;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严海蒙;谢苗诺夫《保加利亚组曲》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石萌;在兴德米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论“和声力”与“旋律力”及其实际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志敏;注重预制构思 拓展风格范围——关于科斯的《作曲法》及与作曲教学有关的问题和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慰慈;李斯特《死之舞》的面面观(上)[J];钢琴艺术;2005年09期
2 樊慰慈;李斯特《死之舞》的面面观(下)[J];钢琴艺术;2005年10期
3 安晓阳;浅谈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特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4 何玉明;;解析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钟》[J];艺术教育;2006年12期
5 刘晓静;;浅论李斯特对钢琴音乐的贡献[J];内蒙古艺术;2008年02期
6 常桦;;遨游在浪漫情怀与理性技巧之间——李斯特练习曲介绍(二)[J];钢琴艺术;2010年02期
7 常桦;;遨游在浪漫情怀与理性技巧之间——李斯特练习曲介绍(五)[J];钢琴艺术;2010年09期
8 欧阳佟艳;;李斯特交响诗的音乐美学观[J];艺海;2010年08期
9 万晶晶;;黑白键上的旋舞——记“李斯特钢琴马拉松”系列音乐会之一“疯狂的练习曲”[J];钢琴艺术;2012年02期
10 常桦;;遨游在浪漫情怀与理性技巧之间——李斯特练习曲介绍(十四)[J];钢琴艺术;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仲衍文 小莉;常柴与英国李斯特战略合作[N];常州日报;2008年
2 上海社科院 梅俊杰;李斯特回归[N];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上海社科院 梅俊杰;拥抱李斯特[N];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吴丹;李斯特,钢琴家眼中的“魔鬼”与“天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赵冉初;任何一个具体犯罪的产生均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使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孙栋;“猛男李斯特”[N];音乐周报;2011年
7 ;伸缩吊放的李斯特[N];音乐周报;2012年
8 郭松民;呼唤中国的李斯特[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 田艺苗;李斯特钢琴曲排行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10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 陈德昌;是外科学家,,更是科学家[N];健康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2 李栋;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响;论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长翰;激情与内敛的完美结合[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罗京;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演奏与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娜;李斯特交响诗结构特点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7 严晨;李斯特《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8 王欣欣;论李斯特《奥伯曼山谷》的演绎方法[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9 陈青;李斯特《旅行岁月》之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孙佳佳;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情感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6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46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