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韩作曲家作品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Abstract]:From May 27 to 28, 2011, the third Sino-Korean composer exchange event, sponsored by the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nd sponsored by the Korean Composers Society and co-organized by the Daegu International Modern Music Festival, was held in Beijing. On the 27th, the concert of chamber music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composers was performed at the Concert Hall of the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t the concert
【分类号】:J6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eff Bond;宋玉辉;卞钰涵;;乐评[J];英语知识;2010年01期
2 邵华;;音乐小百科(十三)——交响曲[J];琴童;2010年02期
3 孔祥雨;;一歌相连半世情[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0年01期
4 ;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2010年01期
5 戴问天;;一人三面莫扎特[J];歌剧;2010年01期
6 居其宏;许晓明;;戏剧动作与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展开——评歌剧《楚霸王》的一度创作[J];歌剧;2010年02期
7 邬大为;;王卓——周总理称他为“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作曲家”[J];党史纵横;2010年01期
8 张维国;;音乐家的璀璨遗嘱——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J];实用影音技术;2010年02期
9 霍长和;;音乐家劫夫的故事(连载一)[J];音乐生活;2010年01期
10 ;邵泳作品[J];报刊荟萃;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式锴;;有关和声专业课教学根基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甘璧华;;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姜之国;;和声·涅i谩髑究坪蜕萄舾晌侍獾乃伎糩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高为杰;;和声的音乐意义[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何佳玲;;罗忠昒先生教我们学和声——浅论勋伯格和声体系[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光茂 孙小静;借梯登高声自远[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郑雪;“两马”先行榕台亲[N];福州日报;2011年
3 孟昭丽 陈旺;厦金航线成两岸往来“黄金通道”[N];团结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立元;民乐创新向何处[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记者 王爽;凉山欲牵手荷兰发展花卉产业[N];四川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任姗姗;求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坐标[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宋光茂 孙小静;借梯登高声自远[N];人民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任姗姗;求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坐标[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郑雪;“两马”先行榕台亲[N];福州日报;2011年
10 孟昭丽 陈旺;厦金航线成两岸往来“黄金通道”[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欣欣;序列理念的笃行者——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钢琴曲I-XIV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朱琳;对珀·纽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层次化结构”技术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平;倾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6 李丽敏;文化的嫁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林苗;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檀革胜;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音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庞莉;克热内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杨和平;谭盾歌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章菡;浅析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2 徐定兴;威尔第歌剧《唐卡洛》中唐卡洛音乐形象塑造与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3 张铁译;以八首经典重唱为例谈西方歌剧中的重唱艺术[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4 梁洁;神来之笔[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5 曲云;莫扎特与普契尼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之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6 娄敏;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钢琴奏鸣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履冰;从罗伊·哈里斯管弦乐作品《第三交响曲》看其音乐创作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音;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曲式、和声及演奏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晓;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曹爽;从罗杰·塞欣斯钢琴奏鸣曲论其音乐创作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1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51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