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复调技法
发布时间:2019-08-12 08:35
【摘要】:本文主要从复调技法的角度考察潘德列茨基早期的音响实验作品。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对潘德列茨基的音乐创作做一个全景的观察。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艺思潮、音乐环境等方面来考察潘德列茨基音响创作的特征、根源及意义,其中主要强调他的写作特征与创新角度。第二章与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将潘德列茨基的复调技法分别归纳为“音响对位”与“织体模仿”。在分析潘氏的复调技法之前,本文首先将作曲家早期创作中的基本素材归纳为两类:条(带)状音块织体与音点密集型织体。鉴于素材的精练,在第二章“音响对位”中,本文从“同质性结构织体”与“异质性结构织体”两方面来考察。在分析中发现,作曲家更倾向于在“同质性结构织体”中实践音响对位的细致差异。此外,在这一章中进一步提炼出音响写作与对位技法的融合而产生的一些新的特征,比如音响方向性对比,声部层的对比,音响形态的对比,音色、力度的对比等等,其中音色的对比是“音响对位”的核心,,力度的对比、音响形态的对比等等往往是为获得巧妙的音色对比。第三章的“织体模仿”主要分为两种:织体的模仿与织体演变过程的模仿。本文主要讨论了前一种,认为潘德列茨基更习惯于运用非严格的织体模仿。织体演变过程的模仿虽不作重点讨论,但其中表现出模仿运用于音响音乐的特殊性,暗示复调技法在新的音响音乐中可能的更宽泛的变革。本文的第四章探讨潘德列茨基对复调曲式的运用,在此可看出潘氏对于复调结构力的圆熟把握。第五章是建立在前几章基础上的开创性的研究。从二十世纪的结构主义理论与形式——自律论美学中提炼出其对结构力的重视和对结构成分的关联性与灵活性的强调。通过借鉴结构文论,本文总结出潘德列茨基早期音响音乐的结构组织思维——那就是音响能量的变化、发展、传递、积累、释放等等过程在组织音响中的指引作用。这样的分析更适用于音乐的生长性与贯连性。在音响能量的演变中,复调思维主要从纵向指引着织体的安排与能量的增长、变化。而纵向的发展同时制约着横向的展开,于是复调思维获得了纵横向的控制,在音响能量的运动中施展出无可替代的组织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14.2
本文编号:2525607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14.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海涛;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宁宁;威廉·舒曼的音乐创作理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5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52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