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宋代音乐研究的社会史取向——以音乐制度为例

发布时间:2019-10-10 22:16
【摘要】:20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是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拓展与超越。新史学的主要关注对象即社会史,因此相当长的时段内,社会史就成为"新史学"的代名词。其研究理念与方法,在人文、社科各个领域中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制度史、社会流动、社会阶层史、婚姻史、风俗史、日常生活史、区域史等无一不显示出令人注目的历史解释力和学术潜力。在宋代音乐史学领域,自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与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之后,有关宋代社会音乐机构的设置、乐人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人的社会身份与经济地位等史实纷纷在音乐史学家笔下"复活",宋代音乐事件通过学者们对音乐制度规则与实践的社会史动因考察而获得了新的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成果(项目编号:09YJC760019)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显群;唐五代优伶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关的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2 冯效刚;;新中国音乐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1949-1999)[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赵为民;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裴道思;;对《中国音乐史纲》的一些意见[J];音乐研究;1958年03期

5 冯文慈;坚持唯物史观 坚持反思——答孔培培、闻道同志兼及向延生同志[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6 赵为民;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概观[J];音乐研究;2002年04期

7 项阳;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J];音乐研究;2004年01期

8 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康瑞军;;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修海林;;中国音乐学术史研究的学理性思考[J];中国音乐;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敏辉;孙建美;;论俞正燮女性人物考据的方法和特点[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2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陈新宇;;人生何处不相逢——瞿同祖与何炳棣的命运对照[J];比较法研究;2012年03期

4 高进;努尔哈赤确立八王共治制度心理问题研究[J];北方文物;2003年02期

5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兵书的意义及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王文琦;;钢琴调律专业在音乐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基于钢琴调律专业在长春大学的途程[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7 卢忠帅;;明清社会贱民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8 段建宏;;“神道设教”思想与明清山西民间信仰研究[J];沧桑;2010年08期

9 臧其猛;;梁启超在辑佚学理论方面的成就[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江轶;胡悦晗;;“我注六经”与“援西入儒”——康有为《论语注》思想辨析[J];长江论坛;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2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7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肖晖;三个“喜儿”演唱版本的差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璇;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盛楠;中国笙乐的现代开拓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丽敏;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慕原;传统的变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闫若_g;古韵的回响[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李丽;汉唐时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忠良;郑荣达;;荆州民歌的三度重叠与纯律因素——兼论湖北民间音乐与曾侯乙编钟乐律的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刘健;论西方音乐作品中调性结构和材料结构的同步性与异步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3 张振涛;京畿“音乐会”的乐社性质与组织结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项阳,张欢;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6 罗传开;中国日本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平行现象(序论)——历时性的变容[J];音乐研究;1987年03期

7 冯光钰;集成编辑学的方法论及知识结构——对民族音乐集成编辑工作的一些看法[J];音乐研究;1988年01期

8 程云;汉唐乐荣衰之回顾[J];音乐研究;1988年02期

9 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J];音乐研究;1991年01期

10 赵为民;试论蜀地音乐对宋初教坊乐之影响[J];音乐研究;199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瑞军;;宋代音乐研究的社会史取向——以音乐制度为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卢晖临;;社会史的视角[J];读书;1991年09期

3 孙立新;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3期

4 高钟;;史学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刍议——“易中天现象”的史学解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陈峰;;傅斯年、史语所与现代中国史学潮流的离合[J];文史知识;2010年08期

6 彼得·伯克,刘华,李宏图;西方新社会文化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4期

7 苏全有,李风华;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反思[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王先明;论马克思的社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兼论宏观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关系[J];世界历史;1993年05期

9 戴淮明;东北小宅院里的家族(家庭)史及个人社会史——《三色堂随笔》断想[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6期

10 方成;;布达戈夫:《从社会史看词的历史》[J];当代语言学;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流动[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2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康武刚;;论五代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晓青;;20世纪20~30年代苏南农村结构性社会流动探析——以无锡县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9 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碑刻分类刍议——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赵晓莲;张庆军;曾伟;;层级裂痕与流动壁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弊端刍议[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方社会史》简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郭德宏;现代社会史研究需要破题[N];北京日报;2005年

3 张金俊;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N];光明日报;2005年

4 曾庆瑞;演绎“家族史”不能缺失“社会史”[N];文艺报;2004年

5 王先明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史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行龙 李春华;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胡兆燕;教育公平引领社会流动[N];中国财经报;2004年

8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9 胡滨;开展社会史的多维探索[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中央编译局 王新颖 综合编译;欧洲社会流动的新发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李增洪;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7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9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戚霄;社会流动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学芳;市民化:农村教育改革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立新;成人教育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吴克领;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自觉[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鹏飞;住家型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流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7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547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