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02:35
【摘要】: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富商之家,1942年,时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经历了清朝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历程、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思想、音乐创作的贡献、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李叔同生平、音乐教育生涯梳理,探讨了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叙述了李叔同的家世和学习经历,以及其家世和学习经历对李叔同以后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李叔同音乐创作之路,以及李叔同创作的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和哲理歌曲,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第三部分,研究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创作的贡献及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以历史研究法、音乐文献研究法、音乐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从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李叔同音乐创作的特点与时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李叔同音乐艺术生涯、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其思想、贡献、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力图在音乐史学的视野下,建构一代名家大师的较为立体的多元化的艺术风貌,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添砖加瓦。
【图文】:
图 1 天涯五友图(1900 年摄于上海)①左起:李叔同、张小楼、蓁小香、袁仲(希渡)、许幻园00 年 11 月间,李叔同长子李准出生。如同常人一般,年方二十焕发之际,青春得子,更是人喜雀跃之事。01 年,21 岁的李叔同从天津返回上海后,以“李广平”之名报班。南洋公学特班设立之初,即聘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来校。有蔡元培先生主持,学子们都感到受益匪浅。在新思想的培育显著。02 年 11 月 16 日,蔡元培和其他教员率领各自的学生走出了南和特班同学,,也一同离开了南洋公学。05 年,李叔同 25 岁时,母亲王氏肺病晚期不治,在城南草堂去追悼会用致悼词的方式替代孝子跪地读祭文;全家未穿白色孝裳送葬;由李叔同在灵堂钢琴伴奏,请一班儿童合唱前述之两首亲戚无休止的嚎啕长泣等等。李叔同为母举办丧仪的形式显得十中和社会上引起轰动,说是“李三爷办了一件奇事”。
又由于学潮风起而不了了之。1方向:主攻美术,兼习音乐。同便与留日友人商量,打算编印一份这个时候,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取缔清严加限制,激发了中国学生的反抗运动回国,但拟议中的《美术杂志》是无音乐刊物。留学前在国内所填词的《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反抗入侵者的斗志音乐艺术的作用。这就促使他想在介绍人做些启蒙工作。1906 年 2 月 8 日,东京三光堂完成印刷,五天后寄回国确实很小,全刊 64 开,30 页。但它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09.2
本文编号:2602333
【图文】:
图 1 天涯五友图(1900 年摄于上海)①左起:李叔同、张小楼、蓁小香、袁仲(希渡)、许幻园00 年 11 月间,李叔同长子李准出生。如同常人一般,年方二十焕发之际,青春得子,更是人喜雀跃之事。01 年,21 岁的李叔同从天津返回上海后,以“李广平”之名报班。南洋公学特班设立之初,即聘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来校。有蔡元培先生主持,学子们都感到受益匪浅。在新思想的培育显著。02 年 11 月 16 日,蔡元培和其他教员率领各自的学生走出了南和特班同学,,也一同离开了南洋公学。05 年,李叔同 25 岁时,母亲王氏肺病晚期不治,在城南草堂去追悼会用致悼词的方式替代孝子跪地读祭文;全家未穿白色孝裳送葬;由李叔同在灵堂钢琴伴奏,请一班儿童合唱前述之两首亲戚无休止的嚎啕长泣等等。李叔同为母举办丧仪的形式显得十中和社会上引起轰动,说是“李三爷办了一件奇事”。
又由于学潮风起而不了了之。1方向:主攻美术,兼习音乐。同便与留日友人商量,打算编印一份这个时候,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取缔清严加限制,激发了中国学生的反抗运动回国,但拟议中的《美术杂志》是无音乐刊物。留学前在国内所填词的《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反抗入侵者的斗志音乐艺术的作用。这就促使他想在介绍人做些启蒙工作。1906 年 2 月 8 日,东京三光堂完成印刷,五天后寄回国确实很小,全刊 64 开,30 页。但它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煜斓;;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丽梅;李叔同艺术价值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2 商瑜泽;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3 白丽莎;李叔同的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付晓雪;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602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60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