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无伴奏合唱的审美差异
发布时间:2020-09-18 11:32
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历史中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同一艺术种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无伴奏合唱作为一个艺术种类,在中西双方不同的历史及文化影响下,在审美意识里会产生很多不同。在中西方流传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中,也会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中西无伴奏合唱的历史起源、调式与和声、体裁与题材、“和”认知四大方面论述中西无伴奏合唱中的审美差异。 历史起源:西方无伴奏合唱起源甚早,繁衍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当成熟的艺术形式。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无伴奏合唱来源于19世纪40年代列强侵略带来的音乐文化冲击,其诞生源于充满爱国情怀的青年对西方先进创作技法的探求,用以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艺术。 调式与和声:西方音乐注重技巧,强调主题和动机。表现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或情感;中国音乐注重情味,强调意境和韵味。表现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或领悟。所以与之相应,西方无伴奏合唱在审美上是静态的、清晰固定的,形式逻辑性强;中国无伴奏合唱在审美上则是动态的、模糊多变的,含蓄写意性强。 体裁与题材:体裁多样,反映的是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是重技巧的音乐审美观;题材多样,反映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是重情味的音乐审美观。 “和”认知:西方无伴奏合唱强调在对立因素中寻求和谐,甚至是创造不协和因素让其“走向”协和因素,以此追求和谐的审美效果。而基于五声性基础上的中国无伴奏合唱,由于五声性本身的协和性,多数无伴奏合唱作品则是自然的避开了不协和的因素而直接产生了和谐。 结论:中国无伴奏合唱音乐中蕴含了中国深厚悠远的传统文化,西方无伴奏合唱音乐中则蕴含了西方神圣崇高的宗教文化。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音乐审美观造就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无伴奏合唱音乐。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J616.2
本文编号:2821589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J6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西琳;;中国合唱与西方合唱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1年09期
2 李蔚;;中世纪教会调式与中国传统调式之比较[J];大众文艺;2010年17期
3 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樊祖荫;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刘承华;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刘正维;中西音乐结构的审美异同散论[J];音乐研究;2003年03期
10 王晓俊;刘承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821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82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