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语言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10 17:39
   处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的研究近一些年来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其中,从教育史、音乐史的角度研究学堂乐歌较多,而较少关注其在语言方面的价值。学堂乐歌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现代性转型的关键一环,其在语言方面的特征与价值较少被关注。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晚清留日风潮是学堂乐歌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晚清的留日风潮从外部促进了学堂乐歌的发展,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音乐教育从内容、语言与思想层面影响了以沈心工、曾志态、李叔同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的音乐创作。清末民初的学制变革从内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学堂乐歌经历四次学制变革,其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学堂乐歌在词汇形态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留日风潮与西方思潮的双重夹击为学堂乐歌带来了大量新词。具体包括地理词汇、自然与社会科学词汇以及军国民词汇。学堂乐歌处于白话新诗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因此其语言具有“浅白”与“雅言”并存的过渡性特征。学堂乐歌在语义方面具有散文化与叙事性的特征。对近体诗“律化”现象的破坏以及口语词汇的大量入诗形成了学堂乐歌散文化的结构。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增加乐歌内容的画面感又形成了学堂乐歌语言叙事化的特点。学堂乐歌由歌词与旋律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这种诉诸于口的方式使得学堂乐歌在歌词上具有可歌性的合乐特征,在节奏上体现为自然口语的特征。“比兴”与“复沓”的大量使用是学堂乐歌在修辞艺术上的主要特征。词语与句子的重复出现增强了乐歌的节奏感,“物”与“情”的多重结合体现了乐歌创作者对“比兴”传统的借鉴与改造。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5;J6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学制变革与学堂乐歌的兴起
        一、“癸卯学制”期间的课程性质与内容
        二、“壬子癸丑学制”期间的课程性质与内容
    第二节 学堂乐歌发展中的日本因素
        一、留日运动的兴起与展开
        二、乐歌内容中的日本教育思想
第二章 学堂乐歌的语言词汇形态
    第一节 新语境与新词汇
        一、学堂乐歌中的地理词汇
        二、学堂乐歌中的自然与社会科学词汇
        三、学堂乐歌中的军国民词汇
    第二节 文白掺杂的过渡性特征
        一、浅白语言之成因
        二、雅俗语言之况味
第三章 学堂乐歌的结构与语义特征
    第一节 逻辑语法的散文化结构
        一、口语词汇入诗与近体诗的转化
        二、非“律化”特征
    第二节 叙事化的语义表述
第四章 学堂乐歌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 歌词的可歌性合乐特征
        一、合乐性:歌词与曲调的协调性
        二、可歌性: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
    第二节 自然口语的节奏
        一、听觉方面的节奏
        二、视觉方面的节奏
第五章 学堂乐歌的语言修辞艺术
    第一节 复沓与重复的语言对称形式
        一、复沓与重复的多样形式
        二、复沓与重复中的对称美学
    第二节 比兴传统的借鉴与改造
        一、比兴传统的借鉴
        二、比兴传统的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若涵;;论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J];农家参谋;2018年17期

2 王怡雪;;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04期

3 杨蕾;;学堂乐歌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初探[J];北方音乐;2017年01期

4 李潇婧;;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德育的有机渗透——以《李叔同和他的学堂乐歌》一课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年02期

5 齐柏平;;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04期

6 陈祎;;黎锦晖与他的学堂乐歌[J];北方音乐;2017年08期

7 秦燕;;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乐;2017年15期

8 马俊燕;张莲;;《学堂乐歌》教学实录[J];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9 青科;;浅谈学堂乐歌中的多元文化色彩[J];北方音乐;2013年08期

10 齐柏平;;“学堂乐歌”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馨艺;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语言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蒙君;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许昇;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年

4 白丽莎;李叔同的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白雪;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6 柏华;古蕴与新声:中国现代歌词意象研究(1904-1929)[D];暨南大学;2016年

7 张沐;学堂乐歌对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7年

8 徐芳;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学校歌曲的特征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李恋恋;诗与思:民国歌词的诗意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10 田菲菲;歌词中的群体性特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8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878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